-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 共29题
27.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
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描绘的人们追求正当的吃喝享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于是便有了“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可见商品经济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因此B项说法正确;欧阳修为北宋人,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是南宋的朱熹,因此这种现象并不能表明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故A项错误;诗句中描绘的现象不能反映出政府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仔细分析材料,A项说法容易错选。
知识点
13.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
(2)不同影响: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街市制开始形成”,“每日凌晨”表明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据“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表明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据“商业信用非常发达,……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表明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可以总结宋代商业革命和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点,可以看出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宋代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欧中的原因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贸易等内容。第一问考查概括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考查中外关联,归纳比较方法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易错点
第一小问“表现”容易抄写原文句子,不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这个教材里概括的知识来答;“背景”容易政治经济都答齐全,而不是从古代经济结构去理解。第二小问的不同影响不易精炼的答出。
知识点
25.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钱以上者,银钱兼收。”这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银钱兼收“一句,是指白银可与铜钱一同当作流通货币,材料中并未体现两者主次,也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政策,排除未提及选项,可得答案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货币)的发展。
解题思路
典型的材料题,采用排除法,可从选项中找出与材料无关内容。
易错点
”银钱兼收“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评
通读材料即可得出答案,难度:易。
知识点
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的问题,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在“苏湖”,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在“江浙农业经济结构改变”,可以排除;材料信息只反映了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的情况,体现不出超过吴越地区的说法,D项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解题即可。
易错点
不能仔细分析材料,容易错选答案B。
知识点
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知识点
3.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正确答案
知识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通过丝绸之路原产域外的葡萄、苜蓿、胡麻、琉璃、地毯等商品货物也传入中国。从汉朝以来,东罗马、阿拉伯、印度的医药、音乐、歌舞、历法等外来文化技艺大量涌入中国。另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至西方,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不仅继续着汉代以来的陆上交通,而且沿天山南北还开辟了新的道路。迨至宋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使得陆上交通常遭阻滞,以致逐渐衰落。伴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多产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日臻发展完善。在古代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陆路的地位被海路取代在所难免。
——陈潮《重新审视海上丝路的开拓》
材料三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形成了由广州起航的七条国际航线。其中从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商品主要是生丝、绸缎、瓷器、茶叶等。由里斯本到广州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仅1585~1591年,经澳门运入广州的白银达20万两。17世纪初,中国广州金银的价格比为l:5.5~l:7,而欧洲等地金银比价为l:16,欧洲商人把大量的白银输入从而换取中国的黄金,运回西方。
——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确立》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 新华网北京2015年1月6日电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正确答案
(1)特点:交流方向是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广泛,包括商业交往和文化交流。
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火药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指南针在新航路的开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原因:北方游牧民族阻滞陆上交通;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完善。
(3)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东西方金银价格差,驱使欧洲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4)略
解析
略
知识点
25.《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村集市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可以分析出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故C项正确;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知识点
25.《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村集市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可以分析出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故C项正确;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