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 共29题
27.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
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描绘的人们追求正当的吃喝享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于是便有了“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可见商品经济影响了人们的意识,因此B项说法正确;欧阳修为北宋人,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是南宋的朱熹,因此这种现象并不能表明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故A项错误;诗句中描绘的现象不能反映出政府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作答即可。
易错点
不仔细分析材料,A项说法容易错选。
知识点
25.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钱以上者,银钱兼收。”这反映了
正确答案
解析
”银钱兼收“一句,是指白银可与铜钱一同当作流通货币,材料中并未体现两者主次,也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政策,排除未提及选项,可得答案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货币)的发展。
解题思路
典型的材料题,采用排除法,可从选项中找出与材料无关内容。
易错点
”银钱兼收“一句的理解
教师点评
通读材料即可得出答案,难度:易。
知识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通过丝绸之路原产域外的葡萄、苜蓿、胡麻、琉璃、地毯等商品货物也传入中国。从汉朝以来,东罗马、阿拉伯、印度的医药、音乐、歌舞、历法等外来文化技艺大量涌入中国。另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至西方,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唐朝时陆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不仅继续着汉代以来的陆上交通,而且沿天山南北还开辟了新的道路。迨至宋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使得陆上交通常遭阻滞,以致逐渐衰落。伴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多产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日臻发展完善。在古代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陆路的地位被海路取代在所难免。
——陈潮《重新审视海上丝路的开拓》
材料三 从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形成了由广州起航的七条国际航线。其中从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欧洲的商品主要是生丝、绸缎、瓷器、茶叶等。由里斯本到广州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仅1585~1591年,经澳门运入广州的白银达20万两。17世纪初,中国广州金银的价格比为l:5.5~l:7,而欧洲等地金银比价为l:16,欧洲商人把大量的白银输入从而换取中国的黄金,运回西方。
——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确立》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 新华网北京2015年1月6日电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发明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正确答案
(1)特点:交流方向是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广泛,包括商业交往和文化交流。
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火药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指南针在新航路的开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
原因:北方游牧民族阻滞陆上交通;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完善。
(3)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东西方金银价格差,驱使欧洲加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4)略
解析
略
知识点
25.《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村集市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可以分析出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故C项正确;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知识点
25.《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严格限制州县城市的商品交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村集市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可以分析出严格控制城市里坊与市的界限,故C项正确;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停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