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 共136题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但17-18世纪中国又出现了被封建史学家称谓的“康乾盛世”的社会局面。你如何理解“衰落”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能够理解这种“衰落”与“盛世”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衰落的表现: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冲击和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②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增设军机处,加强皇权,同时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面临空前的危机。③文化思想上,进步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预示了新制度的出现。
(2)“盛世”出现的原因:①清初奖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贸易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为盛世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②清初,国土辽阔,政治统一,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和巩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有效抵御了外来侵略,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保障。③康、雍、乾三位皇帝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的开创者和维护者,劳动人民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3)“衰落”与“盛世”的关系:“衰落”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盛世”是清初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任何“盛世”都不能阻止封建制度的衰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必然的。
正确与准确理解概念,所谓衰落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所谓盛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有资料统计,直到1890年,我国的GDP仍然占据世界第一位,但是经济结构的落差使我国并不是经济强国,在国际地位上更是被动。本试题实际上回答三个内容:一是衰落的原因,二是盛世的原因,三是衰落与盛世的关系。
(14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材料1: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2: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做买卖)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履园丛话·产业》
(1)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中国古代实行的一种什么经济政策?(2分)实行这种政策的作用有哪些?(2分)
材料3:读图学史
(2)材料3所示三幅图片反映了发生在15-—19世纪的重大事件。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述上述三个事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3分)并说明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分)
材料4:1935年,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险法》,其中内容有:“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受抚养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对贫困的盲人实行财政资助……”
——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3)材料4中涉及福利救济制度的措施有哪些?(2分)其作用怎样?(2分)
正确答案
(1)政策:重农抑商;(2分)
作用:对于保护小农经济、适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2分)
(2)背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影响: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
(3)措施: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对残疾、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社会保险法(2分)。(答出两点即可)
作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防止了社会动荡,避免了国家法西斯化,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2分)
略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重农抑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第(2)问,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和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进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四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5分)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了什
么影响?(7分)
(3)材料三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2分)
(4)材料四中所说“北宋时代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正确答案
(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以控制;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5分)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大商人势力强大,操练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7分)
(3)原因:为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2分)
(4)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晓市等。说明:宋代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大大超过前代。(3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
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1分)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2分)
(4)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分)
正确答案
(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3分)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1分答一点即可)
(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2分答两点即可)
(4)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2分答两点即可)
(5)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答两点即可)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