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 共136题
去年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中印两国由水相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身毒,读yu án dú,古印度的别泽)……及诸旁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羁,读jí,马笼头),皆以白玉作之。”
——摘自《史记》、《西京杂记》
材料二 "印度白求恩"柯棣华大夫抗日战争期问,一个由5名印度医生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救助那些被战火蹂躏的中国军民。其中柯棣华,这位诊治了数千名中国军民的青年医生,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宝贵生命,谱写了曲中印友谊的赞歌。
——网易新闻中心
材料三 2010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台公报》重申: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肩负着确保两国经济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国际频道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在古代两国交往史上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以柯棣华大夫为代表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50年代两国对“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什么?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这一“重大贡献”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早在西汉,中印两国之间便有了友好往来。
(2)“救助那些被战火的中国军民”
(3)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这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探析古代经济的发展,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材料二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请回答:
(1)促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标志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农具进步的表现及意义,并简要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4、图5分析当时的商运方式有哪些?图7 中会馆的出现与图4、图5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可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商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标志:生产工具的进步。
(2)表现:①从材料方面:石、木—青铜、铁。②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③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意义: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农耕区域扩大,推动农业发展;隋唐时期,创制了新的耕作工具和曲辕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奠定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3)水上商运和陆路商运。商运活跃促进了商队的形成,促使了会馆产生,会馆的出现推动了商业繁荣。
(4)信息:商运活跃,商业繁荣,会馆产生。作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油、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三 回纥人的服饰在唐朝广大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一段时期,回纥衣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中唐诗人元稹在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朝宫廷妇女喜好在脸上化装着日月形膏痣,耳上带着耳坠,这也是吐蕃妇女原有风俗。
——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
材料四 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少数民族统治者“行汉法”的根本目的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中原汉族以及文化为中心;汉族与少数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不断融合;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2)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内容。
(3)巩固统治。影响:有利于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古印度的别译)及诸帝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羁,皆以白玉作之”。(《史记》、《西京杂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中印两国都是历史上的文明古国②中印两国很早就有交往,历史悠久
③佛教在中印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④早在西汉时就有中印交往的明确记载
[ ]
正确答案
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