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变法
- 共1504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群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改革思路,试举例说明。(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举措?对秦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5分)
(3)两位改革家的命运令人叹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梭伦被迫到国外游历,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作为一个改革者应具备哪些素质?(3分)
正确答案
(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依法治理国家。
主要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5分)
(2)举措: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影响: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分)
(3)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改革家要具有精英意识和平民情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分)
试题分析:第(1)问,“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这说明,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体现出了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可以看出,依法治理国家;后半问联系梭伦改革的村是回答即可;第(2)问,“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可知,其措施为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故秦无敌于天下”说明商鞅变法最大的影响是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第(3)问,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要言之成理。
点评:比较型设问的三步解答步骤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说明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说明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管仲、吴起像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吴起实行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
(2)管仲改革,内容主要有发展农业、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吴起在楚国变法,内容主要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之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将节余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改良社会风气等。
阅读下列材料:
泰国偏处西方,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孝公做 国君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是卫国的破落贵族。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一连几天不知疲倦,非常赞同他的变法主张。
变法开始以前,商鞅怕人民不相信他颁布的法令,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高3丈的木杆,下令说: 有谁把木杆移到北门,就赏赐他10金。开始时人们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商鞅又下令将赏金增加到50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木杆扛到北门。果然得到50金的重赏。这个消息一传开,商鞅再颁布法令,人们就都相信了。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颁布法令规定: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的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也越多;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商鞅变法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强烈地反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等鼓动太子破坏新法。商鞅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了字,这样,新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孝公死后,旧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商鞅,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 裂。但是新法并未废除,在泰国继续得到推行。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请回答:商鞅变法的原因有哪些?措施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原因:(1)战国初期,泰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3)商鞅个人的作用。措施:军功爵制;什伍组织;废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分封、建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焚烧诗书。成效: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功原因:(1)新法运用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满足了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统治的需要。(2)“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以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3)商鞅个人的改革精神,不惧权贵,执法如山。
《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正确答案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
正确答案
《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
正确答案
商鞅变法实行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中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几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奖励耕织
(1)从图一和图二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正确答案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 )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3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泰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观察下列两幅图:
图一 春秋大国争霸国
图二 战国兼并形势图
请回答:
(1)试分析图一所示形势图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的第一霸主是谁?为什么他能成为第一霸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说明图一和图二所示形势的根本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一、图二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什么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国为取得更多土地、人口,相瓦之间进行战争。
(2)齐桓公。原因:齐桓公重用管仲改革,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齐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囤,成为强大霸主。
(3)性质不同:图一为奴隶主间的争霸战争;图二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4)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确立的大变革大动荡的特征。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收司连坐(收司谓相纠发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行至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的改革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政治上,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
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十二等爵制。(6分)
(2)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始确立;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各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相连),而相收司连坐”、“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2)从材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确立,经济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培植了一大批的军功地主;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 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 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商鞅所处时代背景,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客观效果、自身结局方面加以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商鞅生活在战国兼并战争的年代。他力主改革,认为“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公正执法,认为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其主观目的是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商鞅的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本人则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又失去政治依靠,因而遭到车裂的悲惨结局。说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材料三 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年在位)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作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詟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 “‘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触詟解释原因时说: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与西周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新变化的实质,说明其进步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渐渐确立。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激烈。
(3)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