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变法
- 共1504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管仲、吴起像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吴起实行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诸侯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
(2)管仲改革,内容主要有发展农业、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吴起在楚国变法,内容主要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之地;整顿吏治,革新政治,将节余的财力用于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改良社会风气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3)“平籴法”。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4)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 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 “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 “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正确答案
(1 )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2 )商鞅变法历时19 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 ]
正确答案
在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率先制定《法经》,加强法治的是
[ ]
正确答案
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 ]
正确答案
据《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
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
[ ]
正确答案
《诗经》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
正确答案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正确答案
杜佑《通典·田制》日:“秦孝公用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恳,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各诸侯国变法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 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 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商鞅所处时代背景,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客观效果、自身结局方面加以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商鞅生活在战国兼并战争的年代。他力主改革,认为“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公正执法,认为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其主观目的是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商鞅的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本人则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又失去政治依靠,因而遭到车裂的悲惨结局。说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这主要说明
[ ]
正确答案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 ]
正确答案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