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9为我国某区域年太阳日照时数图,图中A、B两省都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由于自然条件差异,B地苹果在外表色泽上呈全红,而A地苹果呈片红外表,但A地苹果有较高的含水量,使其口感更清脆。

材料二  A地某村优质苹果树和白天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10)。

(1)结合材料一分析A、B两地种植苹果自然条件的差异。(10分)

(2)据材料二所示解释A地某村优质苹果多种在半山坡的原因。(4分)

(3)建苹果汁生产企业,A地相对B地的优势区位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1)①B地位于内陆高原,A地位于沿海丘陵;②B地海拔相对较高,晴朗天气多,年日照时数大,光照更充足;③B地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④B地距海洋远,年降水量比A地小;⑤B地位于黄土高原,土层比A地深厚。(10分,答对五点即得满分)    

(2)夜晚受山风影响,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谷底集聚导致气温低,而半山坡温度稍高, 冬春季节果树不易受到冻害;白天受谷风影响,暖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半山坡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和早熟。(4分)

(3)东部沿海地区消费市场更广阔;(位于沿海,靠近国内、国外市场);(2分)邻近港口便于出口国外市场,产品运输成本低(2分);劳动力素质更高(2分);工业基础好,集聚效应明显,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2分)。( 6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A位于丘陵,B位于高原)、光照(B海拔高,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B地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年降水量(B远离海洋,年降水量较少)、土壤(B地位于黄土高原,土层较厚)等方面来叙述。

(2)主要利用山谷风原理进行解释:白天,谷风使山坡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夜晚,山风使苹果树免受冷空气冻害。

(3)影响工业区位优势因素主要有:市场(A地位于沿海,国内和国际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较高)、交通(便利,利于产品外运和出口)、社会协作条件(条件好,利于成本的降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将野生棉花作为农作物加以种植的是开创哈拉帕文明(范围见图11)的古印度达罗毗茶人。考古证据显示,哈拉帕人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学会了怎样将棉花纺成棉布、制作成衣服和其他日用品。发展到17世纪末期,印度一度控制了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但哈拉帕文明却在种植业以及制陶业、青铜冶炼业等蓬勃发展的情境下,于公元前1750年前后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1000年时,全球气候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主要有生态灾难说和自然灾害说等几种猜想。

(1)对哈拉帕文明的消失,你支持哪个观点?请加以阐述。(6分)

(2)试分析印度一度控制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的主要区位条件。(10分)

(3)孟买曾是印度棉纺工业中心,但现在孟买所有棉纺工厂已全都搬到内陆。孟买棉纺工厂搬到内陆,会对印度内陆产生哪些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支持生态灾难说。(2分)理由:随人口快速的增长,人地矛盾日益加剧;(2分)种植业对耕地的需求和制陶业、青铜冶炼业对木本燃料的需求,造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湿地萎缩、荒漠化进程加快,区域环境恶化,环境容量急剧减小。(2分)

或支持自然灾害说。(2分)理由: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可能曾发生特大地震;(2分)该区域地势低平,水土流失导致的河湖淤积,排水能力差,因靠近热带季风气候区,若河流上游及中游地区连降暴雨,很可能曾发生特大洪涝灾害。(2分)

(2)棉花原料就近供应充足;(2分)棉花种植和棉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棉花原料优质、棉纺技术先进;(2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2分)海运便捷,国际市场广阔。(2分)

(3)有利: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工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③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水平;(任答其中2点,4分)不利:可能加重环境污染程度。(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持哪种观点均可。支持生态灾难说:主要从棉花种植对环境影响考虑,棉花种植需要土地,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耕地减少,制陶业、青铜冶炼业等蓬勃发展,对植被破坏严重,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支持自然灾害说:考虑本区所处的位置,分析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本区主要自然灾害是位于板块交界处而引发的地震及地势地平带来的洪涝灾害。

(2)材料中阐述印度很早大量种植棉花,历史悠久,可知棉纺织生产所需的原料充足,经验丰富,加之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控制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

(3)本题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棉纺工业需大量劳动力。不利会带来环境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中甲国为安徒生笔下小美人鱼的故乡,海拔在200米以下。该国乳畜产品以质优闻名。读图,回答问题。(12分)

⑴图中甲国乳畜业发达,请从自然因素方面分析其形成有利区位条件。(4分)

                                                                                    

                                                                                    

                                                                                    

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探究甲国乳畜业比我国发达的原因。(4分)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乳畜业发展,请你谈谈如何借鉴甲国的经验。(4分)

                                                                                    

                                                                                    

                                                                                    

                                                                                    

                                                                                    

正确答案

(1)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以平原为主,适宜发展饲料作物,利于规模经营。

(2)①甲国(丹麦)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②乳畜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占重要地位;③科技发达,良种奶牛多;④交通便利,便于产品运输(答案合理即可)

(3) ①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奶牛,提高保鲜冷藏运输技术;②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③适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现代化水平。((答案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根据题中信息判断,该国为欧洲的丹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因素的有利区位条件主要体现在地形气候方面。

(2)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技术、交通、政策、饮食习惯等。欧洲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乳畜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科技发达,良种奶牛多,交通便利,便于产品运输等

(3) 对比我国和甲国(丹麦)的区位条件以及我国乳畜业的现状来分析。从科技投入,培育良种,保鲜冷藏、市场监管,产品质量、经营规模等方面解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0分)

我国的赣南红壤丘陵山地区,长期以来一直以单一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为主。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赣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脐橙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见图13)。在赣南某地脐橙生态观光园纵目远眺,但见山顶林木茂密,山腰橙果满枝,山下稻田绿浪起伏,河湾池塘白鸭相嬉。赣南人开始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道路。

(1)简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

(2)为保证赣南脐橙产量和出口量的增加,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后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利于多种经营;(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较好,(2分)利于水稻种植和林果业的发展;河流较多,灌溉水源丰富,(2分)利于渔业和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红壤土壤肥力低;水旱灾害频繁(2分)。

(2)增加科技投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冷藏保鲜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试题分析:(1)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注意有利和不利条件综合分析。(2)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主要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向“绿色产品”生产发展;交通条件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和开拓市场,培养自主品牌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区域环境的一般分析思维和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向等内容,注意区别有利、不利条件和答题的基本条理和完整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我国东南局部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中一个新的板块。

随着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的战略构想,随着“海峡西岸”

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服务海西”的意识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海西”概念开

始助推闽台乃至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1)甲河是                ,乙河是                ;丙是            列岛。

(2)同一纬度的a、b、c、d四地,年降水量最丰富的是:       

A. a  B. b        C. c        D. d

(3)若a、b同一海拔高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 a处1月气温比b处高        B. a处1月气温比b处低

C. a处7月气温比b处高        D. a处7月气温比b处低

(4)闽南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出口创汇农业,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交通便利     C.气候条件优越       D.农业技术雄厚

(5)为了促进乙河干流所在省的经济发展,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的常规

能源是什么,主要理由是什么?

(6)试分析在乙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圈的有利条件。

正确答案

(1)浊水溪 闽江 澎湖 (3分)

(2)D (2分)

(3)B、C (2分)

(4)A(2分)

(5)水能(1分)。理由:山地多,河流落差大(1分);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1分);

水能是清洁的能源、发电成本低(1分)。

(6)条件:与港、澳、台临近,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的管理技术;著名的侨乡,海峡两岸

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人们的往来;雨热充足,为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和旅游胜地;

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优良港口和铁路等立体交通格局;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4分,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

本题考查台湾海峡两岸的发展。

(1)甲表示台湾最大的河流;乙为福建最大的河流;丙为澎湖列岛;

(2)D,为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地区,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大的区域。

(3)由于a位于内陆,而b位于沿海,故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温度a大于b;

冬季温度a小于b;

(4)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的决定因素是市场。

(5)水能资源,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改善水能资源丰富。(6)经济发展条件从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港口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政策、劳动力、历史基础等方面分析。

下一知识点 : 混合农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