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饲料加工厂 食品加工厂 初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沼气池  (2)粮食、果品、蔬菜等 太阳能  (3)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变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该图是一种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图。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是今后农业发展中倡导的生产模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美国农业带分布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农业带(区)的名称分别是:

A是_______________带,C是___________带,E、F是____________区, G是___________区。

(2)C区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该地区发展农业区位因素。

(3)影响A农业带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什么?

(4)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特点(   )

正确答案

(1) 乳畜业 玉米 小麦 大牧场放牧业  (2) 商品谷物农业 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交通发达 ;科技发达;工业发达。(3)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4)  A

试题分析:

第(1)题,本题考查美国农业带的分布。由图可知A是乳畜业带,C是玉米带,E、F是小麦区, G是大牧场放牧区。

第(2)题,根据美国的主要农业专业带分布判断,C位于中央大平原中部,为玉米带;区所属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该地区发展农业区位因素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其优势因素主要有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交通发达 ;科技发达;工业发达。

第(3)题,图示A位于五大湖周围,为温带大陆性气候。A地区为乳畜带分布,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市场、饲料和交通,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第(4)题,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特点是农业区域专业化。另外本题还可考查农业专业化的好处。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优势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利用发展机械化、提高科技水平,最高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农业地域类型。解答本题需明确:(1)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2)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五大湖沿岸,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条件主要从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分布,而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和交通方面分析。(3)美国农业生产最大的特色: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4)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可以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为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4)F地区是我国干旱严重的地区之一,请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5)E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试分析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区位因素。

正确答案

(1)气候

(2)A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生产为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B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区(藏北高原),B海拔较C低,热量条件较好;B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多;B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性水源充足。

(4)春季 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农业需水量大

(5)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不利条件:热量相对不足。

考查我国区域农业生产差异及其区位。

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B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位于青藏高原内部地区,E为我国东北地区,F为我国华北地区。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气候。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生产为主,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B地区主要发展的是河谷农业,C则发展的是高寒牧业。

由于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加之农业需水量大,所以华北地区成为我国干旱严重的地区之一。

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有地形、土壤、气候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亚洲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开始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国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利·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10分)

材料三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0C,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0C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8分)

(3)分析18世纪英国作为世界棉花加工中心的优势及问题(12分)

正确答案

(1)棉花种植业的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分)

(2)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4分)受西风带和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4分)

(3)优势:机器设备与生产技术领先;(2分)市场需求量大;(2分)原料(棉花)供应充足;(2分)优良港口多,利于棉花、棉布进出口运输(3分)

问题:大量的棉花和棉布进出口增加了运输成本。(3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试题分析:

(1)从影响农业的区位角度来分析。从材料中来提取答案,材料一中有“长江流域种植棉花渐广、岁输木棉十万匹、改造织机、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纺织技术”等,说明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有棉花种植业的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

(2)从英国的气候特征和棉花生长条件来分析。看图中英国的位置和伯明翰气候资料,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和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气温偏低,光照不足。看材料有“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0C,开花、结玲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0C以上,光照充足。”说明棉花需要光热充足,尤其是光照。显然英国种植棉花的气候条件并不理想。

3)利用工业发展区位因素的原理来分析发展优势,从技术、市场、原料等方面来分析。看材料二有“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说明机器设备与生产技术领先,“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意味着市场需求量大,“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说明原料(棉花)供应充足。英国属岛国,优良港口多,利于棉花、棉布进出口运输。

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地和原料地,相距遥远,棉花及成品运输量大,大量的棉花和棉布进出口增加了运输成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中国简图,回答:(10分)

⑴ A为我国的______(海), B为______(岛),C为______(海峡),D为______(半岛)。

⑵ E河为______,F省简称为______。

⑶ G地区的沙土丘陵地区具有发展优势的油料作物是_____。H地区的糖料作物是______,

⑷ 填注我国商品粮基地名称:I______、J______。

正确答案

⑴ 东海   台湾岛   琼州海峡   辽东半岛 (4分)

⑵ 黄河   内蒙古   (2分)

⑶ 花生   甜菜 (2分) 

⑷ 三江平原   珠江三角洲 (2分)

⑴ 本题考查我国濒临的海洋和主要岛屿。根据图示:A为我国的东海, B为台湾岛,C为琼州海峡,D为辽东半岛。

⑵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的河流和行政区。E河为黄河,F省为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

⑶ G地区的沙土丘陵地区具有发展优势的油料作物是花生。H地区的糖料作物是甜菜。

⑷ 根据图示:图中I为三江平原、J为珠江三角洲。

下一知识点 : 混合农业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