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共1251题
图是我国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栽种果树在 处,理由是 。
(2)发展乳肉家禽、蔬菜等农副业在 处 ,理由是: 。
(3)水产养殖在 处,理由是 。
(4)粮食种植在 处,理由是 。
正确答案
(1)① 丘陵地种果树可保持水土;
(2)② 靠近市场,交通便利;
(3 ) ③ 靠近水源地
(4)④ 平地面积大,距城镇较远地价较低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的合理布局。
(1)果树适宜种植业丘陵地区。
(2)乳畜业为城郊农业,适宜布局于城市边缘,市场近。
(3)水产养殖业需靠近水源。
(4)粮食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较低,适宜布局于离市场较远,地价低,且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原的地方。
读长江流域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比较图中A、B、C 三地冬季积雪天数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图示区域有号称“九曲回肠”的荆江,历来都是长江洪灾最严重的河段之一。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荆江洪灾严重的自然原因。(6分)
(3)重庆忠县与美国合作建成了15万亩的柑桔生产基地,并同时在附近地区建成了相关的加工基地。分析该处柑桔生产有利区位条件。(8分)并说明建设加工基地的意义。(4分)
正确答案
(1)差异:B处积雪天数最多,C处第二(较少),A处没有积雪(积雪天数最少)(2分)
特点:B处地处(巫山)山地,气温最低,降雪量最大(2分);C处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地势平坦,冬季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降雪天数较长(2分);A处地处四川盆地,其北面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冷空气南下,比较温暖。(2分)。(酌情给分)
(2)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上游来水量大;泥沙淤积严重等(答满3点即可满分6分)
(3)有利区位条件:低山丘陵地形,适合种植柑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利于柑桔生长;紫色壤肥沃;市场广阔;有长江水运,高速公路,又临近铁路,交通十分便利;库区政策优惠;廉价劳动力丰富。(答满4点即可满分8分)
加工基地意义:为当地柑桔生产提供的市场保障,促进柑桔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优势资源系列开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答满2点即可满分4分)
试题分析:
(1)三地的积雪天数主要冬季温度高低的影响。B处地处(巫山)山地,海拔高,气温最低,降雪量最大,所以积雪天数最多;C处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冬季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降雪天数较长,积雪天数较多;A处地处四川盆地,其北面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最高,所以积雪天数最少。
(2)洪灾的形成主要是有积水排放不出去。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泄;地势低平,易形成积水;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容易导致积水;上游来水量大,使水不宜排泄;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导致积水。
(3)联系影响柑橘生产的因素去分析,从自然因素分析:低山丘陵地形,适合种植柑桔;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充足,利于柑桔生长;土壤为紫色土,肥力高;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市场广阔;长江水运,高速公路,又临近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方便柑橘外运;政策优惠;廉价劳动力丰富,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柑橘加工基地的意义主要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经济效益分析,该基地的建设,促进柑桔业的发展,使经济效益提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经济效益提高;优势资源系列开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分析,为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地形崎岖,以中山丘陵为主,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总人口为48.7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3.9%。耕地面积17万亩,其中水田14.6万亩。
材料二 青田县传统农业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又因其“独特性、重要性、巧夺天工”为世人瞩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稻田养鱼”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其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水稻田,随溪水流入的小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培育,最终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田鱼是以田间昆虫、杂草为食,通过“稻鱼共生”长成。在西班牙马德里1斤左右的田鱼每条要卖到40欧元。
材料三 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模式图
(1)青田县丘陵山区油茶种植面积较广,影响油茶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青田县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发展该农业的有利区位因素是什么?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3)“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的农业模式具有哪些优点?
正确答案
(1)D(2分)
(2)有利区位因素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居民喜吃大米;(任答4点8分)
主要限制性因素: 地形崎岖,人多地少(任意一点2分)
(3)“稻田养鱼”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达到“增粮、增鱼、增肥、节地、节肥、节成本、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等多种效果。(2分)
试题分析:
(1)茶树生长喜酸性土壤,我国江南丘陵的土壤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2)我国江南丘陵地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水稻的生长。另外,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和居民的饮食习惯都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但是,江南丘陵人多地少,地形崎岖限制了水稻的发展。
(3)这种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了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规划建设的“西三角经济区”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至天水经济带,将打造成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材料2:成都、西安气候统计材料。
(1)从农业生产角度看,成都平原较渭河平原有哪些气候资源方面的优势?(4分)
(2)分析西安和成都冬季气温的差异及原因。(8分)
(3)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有哪些有利条件?(8分)
正确答案
(1)成都平原热量资源较渭河平原丰富,冬季气温在0℃以上,作物生长期较长;年降水量较渭河平原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4分)
(2)西安冬季气温较成都低。西安比成都纬度高,太阳高度较小,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西安接近冷空气源地,易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成都受山地(秦岭)阻挡,受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小。(8分)
(3)西三角经济区内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西部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享有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等。(8分)
试题分析:
(1)从表中可以看出,1月均温和年降水量成都远高于西安,反映出水热条件较优,利于农作物生长。
(2) 西安冬季气温比成都低。原因可以从地理纬度、距离冷空气源地远近、地形阻挡等方面入手。
(3)根据已学知识,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规划建设中的西三角经济区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政策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矿产资源和能源较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古都西安)、经济腹地较广(经济辐射面积大)等方面来叙述。
读某区域示意图(图a)及该区域早期各农业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示意图(图b)。(16分)
(1)比较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区冬季气温的高低,并简要分析其成因。(4分)
(2)图中,C河长度及流域面积远小于黄河,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大于黄河,试简要分析其成因。(4分)
(3)简述图b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4分)
(4)简要分析在A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B处湖泊产生哪些不良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山脉东侧冬季气温比西侧高;因为位于武夷山的东南侧,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山脉西侧为一向北敞开的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4分)
(2)C河(闽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长,雨季长;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降水多;位于武夷山东南侧,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夏季午后多对流雨。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4分)
(3)特点: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和副业次之,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 存在的问题: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4分)
(4)①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湖床抬升),调蓄功能减弱;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下降;③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4分)
(1)根据图示:图中山脉为福建的武夷山,山脉东侧位于武夷山的东南侧,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山脉西侧为一向北敞开的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所以山脉东侧冬季气温比西侧高。
(2)根据图示:C河为闽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长,雨季长;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降水多;位于武夷山东南侧,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夏季午后多对流雨。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
(3)根据图示: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为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和副业次之,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山区种植业的面积高,所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4)根据图示A河为赣江,注入鄱阳湖。A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调蓄功能减弱;种植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