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星地球
- 共15644题
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去为3月21日,非阴影为3月22日。读图回答。
1.NA的经度为_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_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_______日________时。
正确答案
1.60E 180
2.22 4
1.日期分界线一条是0点所在经线,一条是180度经线,0点以东应该为数值大的一天,所以NA为0点经线,NB为180经线,从而可计算出NA为60E经线。
2.60E经线为0点,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时间应该是3月22日4点。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0分):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节气是 ,日期为 前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 ,图中A点的昼长为 小时, B点的昼长为 小时,C点的昼长为 小时。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晨线”或“昏线”),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这一天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天安门广场旗杆正午的影长一年中最 (填“长”或“短”)。
正确答案
夏至日 6月22日 23.5N 0小时 6小时 12小时 晨线 B 昼长夜短 短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光照图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上,北极圈有极昼现象,南极圈有极夜现象。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均等。根据自转方向有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北半球昼达一年最大值。北回归线一般中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影子最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极圈内的现象看节气与日期,根据日出时刻来判断昼长,根据纬度高低来确定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小。另外学生还需明确冬至日这天,北半球物体的影长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按要求作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利用该图作12月22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太阳光线画在图的左侧,用A表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4分)
(2)作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夜半球。(4分)
(3)在图上标出B点,要求地方时为20点,昼长为16小时。标出C点,要求地方时为18点,昼长为12小时。(4分)
(4)下列城市中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是( )(2分)
正确答案
(1)(2)(3)(见右图,每个要素2分,共12分)
(4)C(2分)
试题分析:
(1)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太阳光线位于地心和南回归线的连线上。A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2)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和南北极圈相切。阴影部分位于晨昏线右侧。
(3)B点昼长为16小时,所以日落时间为20点,所以B点位于昏线与地方时20点经线相交处。C点昼长为12小时,地方时为18:00,所以C点位于昏线和赤道的交点上。
(4)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点评:根据地球公转所处的位置不同,确定二分二至日,其中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读下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请在图中春分日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公转呈________时针方向。
(3)伦敦夏季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至8月12日举行。在此期间,地球运行在_____与_____之间(填序号),地球公转速度逐渐_____;太阳直射点向_____(方向)移动;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逐渐_____;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_____;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向_____(方向)移动。
(4)伦敦位于中时区,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7月27日20时开始。此时北京时间正值_____(选择填空)。
正确答案
(1)画图略
(2)逆
(3)② ③ 变快(加快) 南 变小(减小) 变小(降低) 南
(4)C
试题分析:(1)地球自转方向应标注于地轴上,呈自西向东方向。(2)注意地球公转方向,始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应呈“逆时针”。(3)直接根据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可判断,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④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为冬至日,则③为秋分日,①为春分日。故7月27日到8月12日,地球公转至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基本规律: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故7月27日至8月12日地球公转正逐渐远离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太阳直射点此时由北回归线向赤道运动;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北极圈内的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轮廓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缩小。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故此时全球气压带风带逐渐向南移。(4)伦敦位于中时区,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7月27日20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较伦敦时间早8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此日4时。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利用地球公转轨道图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进而判断二分二至日,并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判断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内容。
读右图“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为昼半球),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7月某日11时2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中AD线的名称叫_____。(晨线、昏线)
(2)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的是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
(3)该日B点的昼长时间 小时,B点日出时刻
是_______时。B点正午日影朝向是_______。
(4)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5)该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南、北)移动。
正确答案
(1)昏线(1分) (2)D A(2分) (3) 16 4(2分) 正北(1分) (4)(130oE 15oN )(2分) (5)南(1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晨昏线分布和自转方向判断,经过AD线即将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故判断AD线表示昏线。(2)图示越往北昼越长,且晨昏线与经线呈15°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15°N,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故明显D点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故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故A点昼长最长。(3)图示B点即为当地的日落时间,根据图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C点为18时,则推理B点的时间为20时,该地20时日落,则昼长为16小时;则日出之间为12-1/2(昼长),故计算为4时。太阳直射点位于15°N,B点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故正午太阳在当地的正南天空,则日影朝向正北。(4)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既有纬度又有经度。结合前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N;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时所在的经线,结合此时北京时间为11时20分,则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在120°E以东10°,即130°E。(5)结合此时为7月,故判断此日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判断的基础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示的晨昏线分布特征判断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进而判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并能结合地方时的计算规律: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差,东加西减。
该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 ∠XOF B. ∠TOF C. ∠FON D. ∠TON
(2)据地球表面五个热量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 带。
(3)黄赤交角对地表自然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现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地球上不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各地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C. 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 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夏至日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纬度)向南、北两侧降低;地球上的五带中,范围将缩小的是 。
正确答案
(1)C (2)北温带 (3)C (4)北纬35° 温带(南北温带)
本题考查地球地图。(1)图示MN表示赤道,E'F表示黄道面,故∠FON表示黄赤交角。(2)图示ST到EF之间为北极圈到北回归线之间为北温带。(3)若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但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故各地气温还是有会产生日变化。故C项错误。(4)若黄赤交角变为35°,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范围将变为35°N—35°S,故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将到达35°N,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随着黄赤交角的扩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将扩大,则温带的范围将减小。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往返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了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因为地球自转平面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不是同一平面,产生了黄赤交角。因为黄赤交角存出,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移动到北回归线,最南可以移动到南回归线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往返移动被称之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BAC为晨昏线的一段,请将其转绘到图2中。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3)b点的人影朝________________方向,a点的昼长为_______________小时,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_____,d点的日出时间是时_______________。
(4)请描述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正确答案
(1)略
(2)23°26′N、45°E
(3)西南 24 66°34′ 6
(4)直射北回归线并将转向南移。
据图1可看出,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为6月22日,135°W经线经过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图2中最外的大圆为赤道,赤道昼夜平分,绘图时要以135°W经线与极圈切点为中心,向图中b点及与之相对应的赤道上的另一点画线;135°W经过晨昏线与极圈切点,且大部分位于夜半球,故地方时为0(或24)时,与之相对的45°E地方时为12时,故直射点坐标为23°26′N、45°E;此时b点位于晨线上,故人影朝西南方向;a点位于北极圈上,此时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故昼长为24小时;d点位于赤道,计算可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赤道任何时候都是昼夜平分,日出为6时;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自此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此时为北半球 (节气)前后,若 C点的经度是180°,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2)此时A点太阳高度是 .这一天中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B点的夜长为 小时,B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此时C点地方时是 。
(4)A地地处五带中的 带。
正确答案
共8分(每格1分)
(1)冬至 60°E , 23°26′S
(2) 0° 43°08′
(3) 10 5:00 20:00
(4)北温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圈内出现极夜说明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23°26′S),图中可见为半个地球(180°),分成6部分,每部分为30°,C点的经度是180°,直射点的经度为60°E(东经向东增加)。
(2)A点位于昼昏线上,昼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D位于北回归线(23°26′),依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直射点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加号),正午太阳高度=900-│23°26′+23°26′│=43°08′。
(3)B地此时为19:00(每小时15°、每空格相差30°相差2小时),夜长=(24-日落时间)=10小时,日出时刻=夜长/2=5:00。
(4)A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北半球即为北温带。
(11分)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至D时,是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左右,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
(2)在图中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_点时,全球昼夜平分。
(4)图示四个位置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_____,其公转速度较________。
(5)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出现极昼的是_______。
(6)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________至________期间
正确答案
(11分)每空1分
(1)6,22 夏至 (2)略(3)A,C (4)B,快 (5)D (6)B,D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出地球公转至D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日期是6月22日左右,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
(2)图中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呈逆时针。
(3)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春秋分节气,全球昼夜平分。
(4)地球在1月初运动到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图示四个位置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B,12月22日最接近1月初,其公转速度较快。
(5)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以北地区均出现极昼,图中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均出现极昼的是D,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为夏至日。
(6)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12月22日前后),直射到了最南端,开始北移,直到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6月22日前后),直射到了最北端,开始南移,所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B至D期间。
读“昼夜半球示意图”(如图所示,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问题。(10分)
(1) 甲图为 月 日(1分)前后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此时地球公转到, (近日或远日)点附近。
(2) 乙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是 。
(3) 丙图节气为北半球的 ,AB线是 (晨或昏)线,此时C点的时刻
为 点。
(4) 在上述三幅图中,洋浦昼长时间按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 。(填写代号)
正确答案
(1)6.22(1分) 远日(1分)
(2)赤道(1分) 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1分)
(3)冬至(1分) 昏(1分) 12点(1分)
(4)甲(1分) 乙(1分) 丙(1分)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断。(1)图示甲图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此时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7月初)。(2)乙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秋分日,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直射点(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3)丙图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AB线由昼半球即将转变为夜半球,故判断为昏线;图示C为太阳直射的经线,即地方时12时。(4)夏至日为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冬至日为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
(10分)甲、乙两图是秋分日、夏至日的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两图中表示秋分日的是_____图。甲图中的虚曲线是____________线。乙图此时A地的人发现天已经亮了,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的_____________作用。
(2)此时,甲图反映的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到乙图期间,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甲图分析,30°N地区比30°S地区太阳能丰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009年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太阳能薄膜(可薄到1微米)电池材料,只需敷上墙壁就可以集能发电。这种材料在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集能效率最高,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乙图 晨昏线(等太阳高度0°线) 散射(各1分,共3分)
(2)从太阳直射点向周围逐渐递减(1分)(如答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不给分) 先变慢后变快(1分)
(3)此时30°N地区太阳高度更大,日照时数更长(各1分,共2分)
(4)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削弱作用小。(各1分,共3分)
略
正确答案
(1)B (2)C (3)BD
(4)绘图(从太阳直射点5°S—10°S间引出①线的平行线)
本题结合“神舟六号”这一热点,考查对有关地球运动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1)题具体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0月12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酒泉在上海的北面,其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此时北半球为冬半年,越往北昼越短,酒泉的白昼比上海短,日出较晚,日落较早。
第(2)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神六”发射时间为10月12日9时(北京时间),根据公式法计算出西一区时为0时,即75°W-225°W已是10月12日0时,故选C。
第(3)题具体考查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及地方时的计算。“神舟六号”着陆时为10月17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已知120°E地方时是4:30,可通过地方时计算换算出地方时12:00的经度为128°W,128°W地处西半球。
第(4)题,根据考生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考查考生的绘图能力。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根据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大致计算出,10.月17日太阳直射在6°S,从6°S作出①线的两条平行线即可。
正确答案
(1)④ (2)①④③②
(3)①。图中①点夏至日和春分日的昼长相差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相差23°26′,说明①处出现极昼现象,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昼夜差别和正午太阳高度年较差大,因此气温年较差最大。
解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坐标图。同时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可解答此题。这里需注意的是横纵坐标所指的均是北半球的节气。由昼长的变化规律可知,北半球夏至日的昼长大于春分日(在坐标中体现为正值)的均位于北半球。至于“正午太阳高度”(夏至与春分)则是当某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正中间时等于零。
图为太阳光照图,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后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时日期是_________,节气是_________,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
(4)此时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甲点的昼长
为_________时,乙点的昼长为_________时。
(5)此时甲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_。
(6)乙点的经度是_________ ,此时乙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
(7)有一水平运动的物体从乙点向正北运动,将向什么方向偏? 。
正确答案
(1)略(1分)
(2)6月22日 夏至 夏季(3分)
(3)23°26′N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分)
(4)昼短夜长 0 12(3分)
(5)0°(1分)
(6) 150°E 12时(2分)
(7) 向右(向东)(1分)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1)地球的自转围绕地轴,自西向东。
(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则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为北半球的夏季。
(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南半球昼短夜长,甲地出现极夜,昼长为0;乙地位于赤道上,昼长终年为12小时。
(5)甲点位于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
(6)根据乙点与90°E的位置关系,计算乙点的经度为150°E,此时乙点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时间为12时。
(7)由乙点向正北运动,则位于北半球,故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