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星地球
- 共15644题
图2-1为“某半球图”,图2-2为“月相变化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农历11月15日)2:00,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3分)
小题1:此日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近/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 (加快或减慢)。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上海昼夜长短状况是 。
小题2:对比a、b两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异同并阐述原因。
小题3:这一天月球运行至图2-2中的 处,我国的钱塘江将出现 (“大”或“小”)潮,可能发生 (“日食”或“月食”)现象。
小题4:此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 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小题5:请在图2-1上绘制此时的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黑夜区域。
正确答案
小题1:近日点 加快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 昼最短,夜最长
小题1:(速度对比1分)角速度:相等;地球表面除两极点外,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1分)。
线速度:b大于a;因为地球表面线速度在赤道最大,向两侧递减(1分)。
小题1:C 大 月食
小题1:西北 逆
小题1:略
略
下图是某日的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试描述该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图示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5分)
(2) 据图分析,此日30°N地区比30°S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2分)
(3) 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太阳能薄膜(可薄到1微米)电池材料,只需敷上墙壁就可以集能发电。这种材料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集能效率最高,试分析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并在北回归线上由东向西移动。从太阳直射点向周围逐渐递减;地方时12时与北回归线交点太阳高度最大为90°;图中虚线上太阳高度最小为零。(5分)
(2) 此时30°N地区太阳高度更大 日照时数更长(2分)
(3) 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睛天多,日照时间长(4分)
试题分析:
(1) 读图,可以看到该日北极圈从0点开始有太阳,直到24点太阳未落,说明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在正午12点时未升起,说明南极圈是极夜现象。所以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并在北回归线上由东向西移动一周。图示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周围逐渐递减。地方时12时与北回归线交点太阳高度最大为90°。图中虚线上太阳高度最小为零。
(2) 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30°N地区太阳高度更大 ,北半球是夏半年,日照时数更长。南半球日照时数短,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
(3)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降水少,睛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所以集能效率高。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本题共8分,每空1分)
(1)右图所示的日期为____________,节气为____________日。
(2)右图所示的状态处于左图地球公转中______点的位置,左图中A点表示节气为__ ____日。
(3)右图中b、c两处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地球公转至左图中的B点时,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左图中的____________时段。(填字母)
正确答案
(1) 12月22日(或12月21日) 冬至 (2分)
(2) D 春分 (2分)
(3) b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相等) c昼长夜短 (2分)
(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分)
(5) D~A (1分)
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和晨昏线判断。(1)根据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2)根据公转轨道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断:B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夏至日;D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判断为冬至日,则C表示秋分日,A表示春分日。(3)右图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4)图示B位置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故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5)南半球昼长夜短,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时,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判断为冬至日---春分日,
该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甲、乙、S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
(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
(3)该日南京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的反映。
(4)把此刻的昼夜半球分布情况转绘到下图中。
正确答案
(1)角速度:甲=乙>S;(1分)线速度:甲>乙>S。(1分)
(2)日出时间:乙地8时,(2分)丙地6时,(2分)乙地比丙地晚2个小时。(2分)
(3)A(2分) 地球自转(2分)
(4)略。(3分)
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判读利用及学生的绘图能力。第(1)题,结合甲、乙、S三地的纬度位置和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判断。第(2)题,结合昼弧长短判断白天长短,白天越长,日出时间越早。第(3)题,旗杆日影的周日移动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影朝西南,日落西北,日影朝东南。第(4)题,画图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180°上的地方时为12时,赤道上昼夜平分等。
(8分)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及A位置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乙图中用铅笔描粗晨线;在乙图右上角粗线上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2分)
(2)该日,Q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日落时直立物体的影子指向________。(2分)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分)
(4)画出M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2分)
正确答案
(1)图略(PM为晨线,MN为昏线;逆时针方向自转) (2分)
(2)18 东南 (2分)
(3)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2分,回答全面得2分,其他得1分。)
(4)如下图。(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甲图中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是在北极上空的俯视图,所以乙图中日照图是北极的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根据晨线、昏线概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可以判断出PM为晨线,MN为昏线。
(2)结合前面分析,PM为晨线,结合图中的经线等份划分,判断Q地的日出时间是3点,然后可以计算出昼长为18小时。读图可知北半球是夏半年,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所以直立物体影子日落时朝向东南方向。
(3)读图分析,A位置时是夏至日,C位置时就是冬至日,所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发生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发生极昼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4)M点位于北极圈上,一年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约47度,冬至日达到最小值,为0度。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23.5度,标出二分二至点,连线就可画出。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共24分)
(1)该图所示的日期约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 (4分)
(2)此时,地球运行在 (填“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2分)
(3)弧MAN是 (填“晨”或“昏”)线。此刻,A点的地方时为 。(4分)。
(4)此时,D地的太阳高度是 。(2分)
(5)D、B两点的自转线速度大小关系是 。(2分)
(6)此日D点的昼长为 小时(2分)
(7)由C点向A点发射炮弹,落点将 偏(东或西)。(2分)
(8)将此侧视图转换成北极俯视图,用阴影表示夜半球,画出晨昏线、太阳光线、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表示出A点。(6分)
正确答案
(1)6.22 (2分)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2分)
(2)远日点 (2分)
(3)晨 6:00 (4分)
(4)0度 (2分)
(5)B>D (2分)
(6)16 (2分)
(7)西 (2分)
(8)(6分)
试题分析:
(1)图示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日期为6月22日。
(2)6月22日,地球运行在远日点(7月初)附近。
(3)图示晨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A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
(4)D点在晨线上,正处日出,太阳高度等于0°。
(5)D点纬度度数高于B点纬度度数,根据纬度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小,可知D点比B点地球自转线速度小。
(6)A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D点所在经线与A所在经线经度相差30°,所以D点地方时比A点地方时晚2小时,为4时。即该点所在的纬线上该天日出4时,则其昼长为16小时。
(7)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向右偏,所以该炮弹落点将偏西。
(8)北极上空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6月22日,北极圈以北区域出现极昼现象,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A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将侧视图中的光照图转绘到俯视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分)
(3)用折线在右图中画出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2分)
(4)此日,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2分)
(5)Y与M两处气候类型相同均为 气候,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4分)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洋流流经海域表层水温分布状况的是 图。(2分)
A B C D
正确答案
(1)(见右图,2分。晨昏线1分;夜半球1分)
(2)23°26′N,30°E(2分) (3)作图略(2分) (4)D (2分)
(5)Y与M两处的气候类型均为热带雨林气候(1分);Y处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1分);M处于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1分),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1分)。 (6)A(2分)
试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光照图和两幅区域图,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光照图、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还考查了气候以及洋流的相关知识。
(1)题,画图时注意几点:1、晨昏线和赤道相交。2、图示为夏至日,俯视图为南极上空,南极圈内为极夜现象,晨昏线和南极圈相切。3、此时60°W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点,正午12时对应的经线是30°E。
(2)题,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23°26′N,所在经线即为地方时是正午12点的经线30°E,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30°E
(3)题,该日太阳直射23.5°N,故23.5°N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并由此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23.5°-0°)=66.5°。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66.5°-23.5°)=47°。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90°-23.5°)=23.5°。最后画图如下:
(4)题,此日为6月22日,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N河位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带,正处在枯水期,A项错;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东南风,B项错; Y河流域为热带雨林带,常年葱郁,C项错;夏半年,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D项正确。
(5)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Y与M两处气候类型相同均为热带雨林气候,Y位于亚马孙平原,赤道附近,故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马达加斯加岛位于东南信风带,M处于岛上的山脉以东,受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另外,受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6)a处洋流为南半球暖流,流向南方,等温线从北向南数值降低,并且突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故A项正确。
1、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光照图的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2、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3、洋流与等温线的相关知识。
点评: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基本知识。难度较大,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画图能力
(1)题,作为侧视图和俯视图光照图的转化,画图时首先要明确是哪个半球,注意晨昏线和其他经纬线的关系,是相交还是相切,涉及到经线的时候,判断经线上的地方时,比较重要的是:0时经线。
(2)题,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常常根据节气判断,所在经线即为正午,地方时是正午12点所对应的经线。
(3)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两条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等于两条纬线的纬度跨度。画图时结合题目图中提供的重要纬线和重要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确定好关键点,而后用线连接。
(4)题,考查夏至日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涉及到气候、河流、植被、风向等方面。需要因时因地分析。
(5)全球的热带雨林气候,有比较典型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和刚果盆地,赤道附近,故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另外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角,巴西的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具有相同的三个方面:大气环流——东南信风控制,暖流影响,山地迎风坡。
(6)洋流对于等温线的影响要抓住等温线突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等温线的南北半球判断在于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7分)
(1)在图中绘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 __,日期是 前后;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天,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
(4)B点属于五带中的
正确答案
小题1: 略
小题2: 23º26'S,12.22,昼最长夜最短
小题3:快
小题4:北温带
试题分析:
小题1: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
小题2:结合图示的晨昏线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的纬度为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小题3:冬至日地球公转接近于近日点附近,故公转速度较快。
小题4:图示B点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故判断为北温带。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的阳光画出晨昏线,根据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判断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昼夜长短分布等内容。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本题共9分,每空1分)
(1)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 ,日期为 前后。
(2)图中A点的昼长为 小时,B点的昼长为 小时,C点的昼长为 小时。
(3)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晨线或昏线),A、B、C三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这一天我们河南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4)A 、B 、C三点中,物体水平运动偏转最明显的是 点。
正确答案
(1) 夏至; 6月22日 (2分) (2) 0; 12; 16 (3分)
(3) 晨线; B; 昼长夜短(或“昼最长夜最短”) (3分)
(4) A (1分)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分析。(1)根据图示晨昏线的特征: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判断为北半球的夏至日;(2)图示A点出现极夜,故昼长0时,B点位于赤道,昼长12小时。C点日出时间为4时,故计算昼长为16小时。(3)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即将由夜半球转变为昼半球,故表示晨线,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昼长夜短。(4)地转偏向力在赤道上为0,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越明显。
图中A点为某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地球公转至__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2分)
(2)该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盛行________________风(风向),B处的热带气旋呈______时针旋转。(2分)
(3)C处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控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带。(3分)
(4)D处的洋流对沿岸气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正确答案
(9分)
(1)23.5°N或23°26′N(1分) 远日(1分)
(2)东南(或偏南)(1分) 逆(1分)
(3)赤道低压带(1分) 终年高温多雨(1分) 热带雨林(1分)
(4)增温增湿(2分)
(1)根据图示:A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所以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N,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2)图示为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风。B地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的热带气旋成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3)根据图示:C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所以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4)图中D处的洋流位于北半球,由低纬流向高纬,为北半球的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读二分二至图,分析回答。(10分)
(1)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_______,对应图中的 图(填字母)。此时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___ __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 ___现象。
(2)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__________, 该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_____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_________。这一天武汉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A、B、C、D上标注地球自转方向。
正确答案
小题1:北回归线(23°26′N) C 大 极昼
小题2:南回归线(23°26′S) 大
小题3:赤道 昼夜平分
小题4:略(逆时针)
试题分析:
小题1:结合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而C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北半球达到昼长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小题2: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位置最南,故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小题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小题4:地球自转方向应标注于地轴上,自西向东自转。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并利用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布状况。本题设计的内容较简单,还可以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地球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等内容设计试题。
读图甲“日照图”和图乙“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在甲图中画出太阳直射光线。
(2)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当地球运行到乙图中的③位置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范围是 。
(3)甲图中A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 ;B地出现极 现象,A、C两地相同的地理事物有( )(双选)
A. 地方时 B. 线速度 C. 昼夜长短 D. 气候
(4)乙图中,地球从位置①运行到位置②的期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双选)
A. 北京正午人影先变长,后变短
B. 天安门升旗时间越越晚
C. 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D. 极昼极夜范围越越小
正确答案
(1)画图:略 (2分)
(2)23°26′N(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分)
(3)0, 夜, BC (6分)
CD (2分)
试题分析:(1)在图中左侧画出与晨昏线垂直的太阳光线。
(2)因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所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图中的③位置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的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3)因A位于晨昏线上,其太阳高度是0;B地位于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A、C位于同纬度地区,所以线速度和昼夜长短都相同。故选BC。
(4)从位置①运行到位置②的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赤道,所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大,人影变小;昼变长,日出时间变早,升旗时间越来越早;因近日点时间是1月处,所以先接近近日点,再远离近日点,公转的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南极出现极昼的范围由南极圈不断向极点缩小。故选CD。
读下图:(10分)
(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 ___前后。图中A、B、C、D四点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________。
(2)图中A点的时刻为 ,B点的时刻是 ____ ,D点的日出时间为 ,C点的昼长是 ___ 小时。
(3)图中A.B.C.D三点中,太阳高度小于00的是 ,等于00的是 。
(4)图中A.B.C.D三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5)图中A.B.C.D四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正确答案
(1)12月22日 B
(2)12:00 4:00 6:00 8
(3)D C
(4)D>A>C>B
(5)A>D>B>C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故图示B点的昼夜变化幅度最大。(2)根据图示A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故判断其时间为12时;结合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进而可推理B点所在经线较6点所在经线西侧30°,即地方时为4时。D点位于赤道上,日出时间始终为6时。图示C点的地方时为8时,此时即为当地的日出时间,故可计算其昼长=2*(12-8)=8小时。(3)太阳高度分布的一般规律:昼半球大于0,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上等于0。故图示太阳高度小于0°的是处于夜半球的D点,太阳高度等于0的是位于晨昏线上的C点。(4)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故线速度从大到小即纬度从低到高排序。(5)图示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的综合性试题,常规性考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读图1—11,回答问题:(7分)
(1)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2分)
(2)地球运行到左图中 点时, 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 。
(3)A →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此期间 半球各地白昼在不断变长。
正确答案
小题1:(2分,公转和自转各1分))
小题2:B; 较慢(或慢)
小题3:北; 北; 北
试题分析:
小题1:自转方向围绕地轴,呈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方向应标注于公转轨道上,自西向东公转。
小题2: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大约在每年的7月初,故最接近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达一年中最慢。
小题3:直接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由于A-B阶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较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方向;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能利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结合读图是解题的基本要求,并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该表中所列是12月5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1分)
(1)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
其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3分)
(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此日太阳照射情况的是 。(2分)
(3)此时地球所处的位置可能位于下图中的__位置。(2分)
(4)此日太阳直射点在 半球,并且正在向 移动,天津昼夜
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 ; 。(4分)
正确答案
(1)丙丁乙甲;丁 (2)C (3)③
(4)南;南;昼短夜长且昼变短夜变长。
试题分析:(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差越大;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昼长夜短,故判断只有丁地昼长夜短。(2)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极地区出现极昼,而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根据图示A图,北半球昼长夜短,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错误;B、D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为春分或秋分日,C图北半球昼短夜长,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选C项。(3)根据公转轨道图示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判断①②之间的位置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夏至日,③④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的冬至日,故判断12月5日位于秋分日—冬至日之间为③位置。(4)12月5日,太阳直射点位于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昼夜长短状况看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变化看直射点的移动,故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点评: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变化的一般特征;晨昏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判断的基本规律和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来判断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等,注意利用基本规律来分析问题,形成常规解题思维。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