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星地球
- 共15644题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0分)
(1)(作图)在图中用阴影表示出黑夜。此图表示以 (南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 月______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E点此时是 点钟。D点此时_______点钟。B点此时为 点钟。北京时间为 点钟。
(3)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现象。
(4)此时以 和________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两天。
正确答案
小题1:略 南
小题2:12 22 12 18 15 23
小题3:极夜
小题4:135° E 180
试题分析:
小题1:晨昏线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图示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判断为南半球。
小题2:图示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图示E点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为12时。图示D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故时间为18时。利用自转方向和E点的时间,B点位于E点以东45°,故判断B点时间为15时。结合B点的经度为0°,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还是,较0°经线的地方时早8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23时。
小题3: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故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小题4:分界两个日期的经线为180°经线和0时,可利用0°经线为15时,计算0时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35°E。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 自转方向、晨昏线分布特征等基本信息,判断节气、12点的经线、极昼极夜分布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共6分)某校(100ºE)地理兴趣小组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左下图所示,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右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是 。
(2)乙图中反映9月23日影长的点是 ,反映6月22日影长的点是 。
(3)在日期③时,该小组所在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4)该学校纬度大致是 。
正确答案
(共6分)
(1)13:20
(2)② ①
(3)45º
(4)A
略
图一为“ 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和图二为“地球公转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图一所示,此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经度是 。
此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2分),此时北京时间 点;若此日后北半球昼长开始小于夜长,则此日对应图二中 点,这一天后,浙江的正午太阳高度将 (变大/变小)。
(2)将图一中,a、b、c、d四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
为 。(2分)四点地球自转角速度 。(相等/不相等)
(3)读图二,广东省汕头市有一口井正好位于北回归线上,当阳光直射井底时,地球位于图二中 点附近(填字母 );图二中 点表示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 (快/慢)。
正确答案
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 ,北京(116°E)的地方时是_________,北京的日期是 ___________,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______区到东12区。(10分)
(2)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__________ ,此刻白昼达一年中最长值的地区范围是__________; N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此后一个月内,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_________,甲、乙两地中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_。(10分)
正确答案
(1)40°E,23°26′N。17:04 6月22日 西9区
(2)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赤道以北地区 0° 增大 甲
试题分析: 如下图所示,根据背景材料可知:P点为南极点(南极点位于南极大陆);曲线MN为晨昏线(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N点为晨昏线与南极圈的切点,且在经线PE上;该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经线PA为20°W,经线PB为160°E。
(1)图中切点N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所以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PE经线即为此时太阳直射经线(PE平分昼半球),其经度为40°E。当40°E经线地方时为12时,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17:04。此时子夜线经度为140°W,从子夜线向东到180°经线(日界线)为新的一天,北京的日期在此范围之内,属于6月22日,140°W位于西九区。
(2)图中切点N的纬度即为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所以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其范围为66°34′N-90°N(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该日是北半球全年昼最长的一天。N点刚好出现极夜现象,其正午太阳高度为0°。此日过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从23°26′N向南移动,甲地在南半球,其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乙地纬度较甲地纬度高,所以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甲地。
图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C点位于昏线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1分)
(2)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判断的理由是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5分)
(3)A、B、C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按从大到小的排序是 ,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4分)
(4)此时,北京处于( )(2分)
A.接近子夜 B.接近中午
C.已经日出2小时以上 D.刚刚日落
(5)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 ,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_ 。(3分)
(6)这一天福州(26°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2分)
(7)再过 小时全球共处同一日期。(2分)
正确答案
(19分)
(1)逆时针(1分)
(2)夏至(1分)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2分) 23°26′N, 45°W(2分)
(3)A(1分) A>B>C(2分) C(1分)
(4)A(2分)
(5)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2分) 整个北半球 (1分)
(6)87.5°(2分)
(7)21(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逆时针;以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顺时针。根据C点位于昏线上说明此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所以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逆时针。
第(2)题,考查二分二至日的昼夜分布状况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由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推出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出现极昼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经线平分昼半球根据北半球西经度数顺时针增加的规律得出直射经线是 45°W,同时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3°26′N, 45°W)。
第(3)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图中 A、B、C三点,A点纬度最低所以自转线速度最大。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根据两地之间太阳高度差即是两地之间的纬度差得出三地正午太阳高度 A>B>C。北半球的夏半年昼夜分布状况是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纬度越低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图中 A、B、C三点中C点纬度最高所以C点白昼时间最长。
第(4)题,考查时间换算问题。由图可知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是135°E,北京位于(116°E,40°N)135°E的西部。所以此时北京接近子夜 。
第(5)题,考查地球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整个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第(6)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问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福州位于26°N上。所以夏至日福州的正午太阳高度:90°-(26°-23°26′)=87.5°
第(7)题,考查日期变更线的相关知识。日期变更线有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变更线之分。由题可知180°经线时间是3:00,全球处于同一天时机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和自然日变更线重合。当180°经线时间是24:00时全球同处一天,须过21小时全球共处同一日期。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查的具体知识涉及地球自转的方向、考查二分二至日的昼夜分布状况及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地球自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考查时间换算问题、日期变更线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强,充分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在 点(填字母),其地理坐标为 ;图中A在D的 方向;E.F两地中处于黄昏的是 (填字母)。
(2)请在答卷纸方框内把该图转画成侧视图,并在图上标注出A.B.C的位置。
正确答案
(1)C (23.5°S,90°E) 正西 E (5分)
(2)(5分)
试题分析:
(1)南极圈内是极昼,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由图可知点C是太阳直射点,其坐标为(23.5°S,90°E)。A、D在同一条纬线上,A在D的正西方向。E在昏线上,F点在晨线上。
(2)画图时注意明确显示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标出A、B、C点的经纬度即可。
该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2分)
(2)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3分)
(3)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3分)
(4)将该图利用左上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并标出晨线或昏线的经度。(2分)
正确答案
(1)(0°,70°E) 秋
(2)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3)18 12 15时20分
(4)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断。一般可从图中获得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等。(1)西半球与夜半球完全吻合,即晨昏线与经线完全重合,即表示春秋分日,而太阳直射点的纬线为赤道。故20°W为6时;160°E为18时,故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经线为70°E;(2)西半球与夜半球重合,故晨昏圈与20°W和160°E重合;(3)根据图示为西半球,也是夜半球,故A点的时间为18时;此日为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昼长为12时。根据70°E为12时,故可计算北京时间(120°E)为15时20分。(4)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垂直;根据前面计算晨线为20°W,昏线为160°E,依次标注其他经线度数。
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1)该图为某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图,该地的纬度为: 。
(2)根据图推算该地夏至日的日出日落时间。日出: 日落: 。
(3)上图所示地区的某学校操场有一垂直于地面的旗杆。一年中正午杆影始终指向当地的 方向。当一年中正午杆影最短时,杆影一天中的方向变化规律是: ,杆影长短变化规律是:
(4)将旗杆顶端的影子移动轨迹画在图中。(A为旗杆的地面位置)
正确答案
(1)40°N(2分)(2)4:30 19:30(2分)
(3)正北(北方),西南-北-东南。长-短-长(3分)
(4)见图。(2分)
(1)从图中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0°,而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纬差,即50°=90°-(当地纬度-0°)可求出当地纬度应为40°,且该地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中正午太阳均向南,所以判定该地应该位于北半球,为40°N。
(2)根据图推算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日出日落时间与春秋分日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长短应该一致,只是夏至日出更早日落更晚而已。冬至日出相比春秋分日晚1:30,日落提前1:30;那么夏至日该地日出时间比春秋分日日出时间提前至6-1:30=4:30,日落时间比春秋分日日落时间推迟至18+1:30=19:30。
(3)由于该地位于40°N,一年中正午阳光均从正南射来,那么所示地区的某学校的旗杆的正午影子一年中应该朝向正北。该地一年中正午杆影最短时,也就是当地夏至日。此时当地日出东北,太阳高度角较小;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日落西北,太阳高度角较小。而影子方向与光线相反,所以旗杆影子方向应是西南-正北-东南,杆影长度从清晨较长逐渐变为正午最短然后下午又逐渐增长。
(4)由上题可知杆影方位和长度的变化过程,在图中几个方向上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即可。注意在日出时位于西南的杆影和日落时位于东南的杆影长度距杆A的距离相等,杆影朝西和朝东时长度应该相等,杆影朝西北和东北是长度也应相等,正午杆影朝向正北时长度为最短。
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线段中,________表示恒星日,________表示太阳日。
(2)恒星日比太阳日________(长或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称作________,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A
(2)短;一个恒星日比一个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此图以 为中心,日期为 。
(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3)图中晨线是 ,昏线是 。
(4)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 (东或西)侧。
(5)E点的地方时为 时,C点的地方时为 时,乙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日落时间是 时,A点的昼长为 小时。
正确答案
(1)南极,12月22日
(2) (23°26′S,90°W)
(3)AB,BC
(4)A>D>E,东
(5)12,18,3,21,12
试题分析:
(1)此图显示地球自转呈顺时针,中心点以南极点为中心,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昼,日期应为12月22日。
(2)此图显示地球自转呈顺时针,中心点以南极点为中心,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全部为极昼,日期应为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依据图中显示的45°E可以推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90°W,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S,90°W)。
(3)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AB后进入白昼,经过BC后进入黑夜,所以AB是晨线, BC是昏线。
(4)地球表面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A、D、E三点纬度大小为A<D<E,所以三地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A>D>E,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炮弹在南半球做水平运动,运动方向向左偏,所以炮弹将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侧。
(5)E点位于昼半球中间的经线上,是太阳垂直照射的经线,其地方时为12时,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18时,读图可以看出乙点所在纬线上夜长为6小时,所以日出时间是(6÷2=)3时,日落时间是(24-6÷2=)21时,A点位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所以A点的昼长为12小时。
读下左图“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和下右图“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规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上左图中AB、CD、EF表示晨昏线的是 ,表示地轴的是 。
(2)上左图甲、乙、丙、丁四地中, 地的地方时是正午12时, 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
(3)上左图中,太阳直射的纬线是 ,日期是 。上左图所示日期过后一个月内,北京白昼变 ,且昼 夜。
(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选择填空)。
A.黄赤交角的存在 B.地球上有南北回归线
C.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D.地球上存在季节更替
(5)甲、乙、丙、丁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规律,与上右图所示相同的是 地。
正确答案
(1)AB, CD
(2)丙,甲
(3) 23°26′S,12月22日,长,<
(4)A
(5)乙
试题分析:
(1)晨昏线应该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上左图中只有AB与太阳光线垂直,所以AB表示晨昏线,地轴应该连接南北两极过地心,图中只有CD符合,所以CD表示地轴。
(2)太阳垂直照射的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上左图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地方时是正午12时,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只有甲地位于北半球,所以甲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
(3)上左图中,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其纬度为23°26′S,日期是12月22日,上左图所示日期12月22日过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没有越过赤道,仍然直射在南半球,所以北京白昼变长,昼<夜。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故答案选A
(5)上右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周年变化规律中显示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垂直照射现象,每年有两次最小值,而且最小值相同,只有赤道上的地方才有这种变化规律,甲、乙、丙、丁四地只有乙地位于赤道上,所以乙地与上右图所示相同。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当地球处于A、B、C、D位置时所代表的节气分别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当地球从A—C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变化是__________。
(3)当上海处于梅雨季节时,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_位置附近;地球公转到___________位置附近,到南极考察最理想。
(4)太阳直射赤道时,地球位于___________点,此时琼海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夏至日 B秋分日 C冬至日 D春分日
(2) 快—慢—快(先变慢,再变快) 向南
(3) A C
(4) BD 6点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A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C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判断为北半球冬至日,则B表示秋分日,D表示春分日。
(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为近日点(1月初),最接近冬至日C位置;公转速度最慢为远日点(7月初),最接近夏至日A位置。当地球从A—C过程中,
(3)上海梅雨时间为6月中下旬到7月初,故最接近夏至日A位置。南半球的夏季,南极地区出现极昼,最利于南极科考,故最接近北半球冬至日C位置。
(4)图示BD位置为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时,全球昼夜平分,此时琼海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基础性强,解题关键是抓住图示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二分二至日。
(8分)图为太阳光照图,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3)此时甲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_。
(4)乙点的经度是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夏季 (2)北回归线为90°,往南北减小
(3)0° (4)150oE
本题考查光照图。
(1)根据图示晨昏线的特征: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则为夏季;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甲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4)乙地位于90°E的东侧60°,故经度为150°E。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9分)
小题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地。
小题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_____。(单项选择)
小题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_________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日_______点。
小题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180° 23°26′S 12月22日
小题2:乙
小题3:D
小题4:16 23日04点
小题5:亚热带季风气候 低温干燥
小题1:根据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图示极地为北极地区,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26′S;根据图中180°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00,为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所以直射点的经度为180°。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
小题2:纬度越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小。图中乙地纬度最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最小。
小题3: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为46°52′,其余地区为23°26′-46°52′之间。甲、乙、丙三地都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相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小题4:本题考查日期分界线。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00所在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过180°,日期减一天,经过0:00所在经线日期加一天。三地中丙地地方时最晚,丙地此刻地方时为8:00,再经过16小时,进入新的一天,当丙地为12月23日0:00时,甲地为12月23日4:00。
小题5:本题考查区域定位。丙地的坐标为30°N,120°E,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图示季节为冬季,冬季低温少雨。
读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乙图中画斜线表示夜半球;在右上角粗线段上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日、时),全国人民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时,地球公转在甲图中________(A、B、C、D)点位置附近。
(3)此日P点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此日Q点昼长________小时。
(4)图示时刻,假设有一架飞机从P地以每小时1000km的速度沿最短航线飞往M地,其飞行方向是________,到达时,M地的区时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图略(夜半球在晨昏线的右边,箭头为逆时针方向)
(2)6月22日20时 B
(3)66.5° 18
(4)西北 10时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