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
- 共951题
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
1985年,康有为等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轰动全国。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两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变法性质等角度说明是一场现代化运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且依靠了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含义:中国的现代化并未终止,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 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利权。…振兴商务,为富强至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利权。”
材料三 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向朝廷条陈自强大计, “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清延上谕表示:“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患。”
材料四 “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尤。”
——以上材料引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五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近代企业
(1)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从材料五看,这种政策变化有何成效?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直接原因:对日巨额赔款和清政府大借外债,需偿还巨额外债本息,清政府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发展民族工业成为开辟新财源的重要措施。 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
(3)清政府在推行发展工商业政策时,加重对工商业征收苛捐杂税,造成工商业发展困难,挫伤了工商业者投资的积极性。本质: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结论:清政府为摆脱自身困境,不得不采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清政府的封建腐朽又决定其必然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状况是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力度
③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义和团运动的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 ]
正确答案
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
正确答案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 ]
正确答案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 ]
正确答案
下列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②以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为目的
③以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为目标
④为戊戌变法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 ]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 ]
正确答案
“今之国若有十万之富豪,则胜于百万之劲卒。”“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提出这一主张的是
[ ]
正确答案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 ]
正确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套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正确答案
(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特色:材料 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 ]
正确答案
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
[ ]
正确答案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
[ ]
正确答案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致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