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

[ ]

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

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

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

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 ]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组织”、“纪律”、“政治”、“革命”、“申请”、“解决”、“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就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 ]

A谭嗣同

B林则徐

C李鸿章

D陈独秀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

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

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

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才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 ]

A《新学伪经考》

B《孔子改制考》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定国是诏》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本质意图是

[ ]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合适的理由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简图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发刊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社会明代以后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政治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不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

(4)从专制主义向民主政治转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地位日渐上升。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不同之处: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

作用:促进近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明遗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套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正确答案

(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特色:材料 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据粗略统计,清末赴某国留学人数:1901年为274人,1903年为1,300人,至废科举的1905年则猛增到8,000人,翌年更是达到12,000人。以上材料中的某国是

[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正确答案

D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戊戌变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