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22“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比较苏东与闽东南海岸线特征的差异及形成原因。(4分)

(2)比较上述两地海岸带不同开发利用方式的差异。(4分)

(3)从地形和气候说明淮北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2分)

正确答案

(1)苏东海岸线平直;闽东南海岸线曲折;(2分)

苏东南海岸线以河口三角洲和平原为主,属于淤泥质海岸;闽东南海岸多以山地、山峦为主,属于基岩海岸。  (4分)

(2)苏东南海岸发展滩涂水产养殖业及盐业;闽东南海岸有利于建深水港。(2分)

(3)气候条件: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春季及秋季晴天多气温较高;

地形条件:淤泥质海岸,地形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引海水开辟盐场(2分)

本题考查海岸的异同,实质考查地质地貌的相关知识,只要了解苏东和闽东南海岸的地理单元不难回答第一小题;根据不同的海岸状况发展不同的行业;同时又考察到气候的的相关知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地理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2——海洋地理】

图示意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6分)

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月降雹的天数,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C.【选修6——环境保护】

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9分)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6分)

正确答案

A.【选修2——海洋地理】  

(1)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由近岸向外海递增)

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越来越多;近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更低。

(2)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C.[选修6—-环境保护]

(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2月27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预计6月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同三国道(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止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

材料二: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 。我国自古以来,钱塘观潮之风盛行,著名诗人对之吟咏不绝。苏东坡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材料三:随着“长三角”在全国经济地位的日益凸现,专家学者认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东方大港”应是个组合概念,它应该是上海、宁波、舟山三港分工协调、互为犄角的一个全新的大港口格局。

(1)专家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会截断闻名于世的钱江潮。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江潮最为壮观,试分析该季节钱江大潮形成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杭州湾地区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有________。(至少写两种)

(3)核电站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4)简析全球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1)天体引潮力最大,正值天文大潮;口大内小,呈喇叭口;受偏东风和台风的影响;河水的顶托作用

(2)潮汐能  波浪能  盐差能

(3)热能污染,水质变坏;产生放射性污染

(4)影响:淹没沿海低地;加剧风暴潮、洪涝灾害的威胁;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水质下降;破坏红树林、珊瑚礁等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和港口功能发挥

(1)钱江大潮形成的有利因素从天体条件,地形条件,盛行风条件方面分析。

(2)海洋动力资源有潮汐能 波浪能 盐差能等。

(3)核电站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热能污染,水质变坏;产生放射性污染。

(4)全球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区可能带来影响从低地被淹,生态环境破坏,加剧洪涝,影响港口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海洋地理】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46(当地时间20:46),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发生8.0级地震。位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发出警告。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本次地震发生的原因。(2分)

(2)据图判断海啸抵达夏威夷的时间大约是北京时间   ,夏威夷在接到海啸预警后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4分)

(3)震中附近海岸类型主要是   ,这类海岸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是      等。(3分)

(4)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世界最大海啸使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受到损害,但对我国影响很小。简析我国大陆沿海受其影响小的主要原因。(1分)

正确答案

(1)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2分)

(2)4月2日22:30左右(1分) 启动紧急预案;加强海啸观测和预警;组织人员紧急撤离到较高位置;动员人们远离海岸和河口;船舶驶往大洋深处(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3)基岩海岸(1分)修筑港口;发展海洋旅游(2分,每点1分)

(4)西北太平洋岛链阻挡(1分)

试题分析:

(1)智利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地带,地壳不稳定,属于板块消亡边界,所以多地震。

(2)根据材料,地震时北京时间是4月2日7:46,根据图中等值线判断,大约15小时后到达夏威夷地区,此时北京时间是4月2日22:30左右。 接到海啸预警后,可以启动紧急预案,加强海啸观测和预警,组织人员紧急撤离到较高位置。动员人们远离海岸和河口,船舶驶往大洋深处等措施。

(3)震中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属于安第斯山脉西麓,所以海岸主要是基岩海岸。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修筑港口,发展海洋旅游等。

(4)我国东部洋面有西北太平洋岛链阻挡,所以海啸影响小。日本位于岛链上,直接受到海啸的影响,所以受到损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    (单项选择)

A.非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2)F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单项选择)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草甸

(3)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      地带性的表现。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G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

(4)H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是                

(5)20世纪下半叶以来,H海域表层海水多次异常升温,造成气候反常,鱼群大量死亡。这一现象被称为           现象。

(6)请在图中粗虚线上添加方向箭头表示H海域洋流的流向,并画一条示意曲线表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特点。

正确答案

19、(1)D (2)C (3)纬度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 地中海 (4)涌升流带来下层海水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吸引大批鱼群 (5)厄尔尼诺 (6)(绘图)箭头朝北 等温线向北弯曲或向北延伸

(1)从经纬度分析,这里属于东南太平洋,图东侧大陆为南美洲,故E所在的板块为美洲板块。(2)受南美洲西侧海区的秘鲁寒流影响,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度方向延伸,在F处沿海植被仍然为荒漠。(3)自F区域向G区域是沿着纬度变化方向变化更替,所以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纬度地带性规律)。南美洲西侧的热带荒漠带,受到沿海南北方向的山脉限制,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G区域位于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4)H海域的世界著名渔场为秘鲁渔场,成因是上升补偿流将底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表层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5)H海域为秘鲁附近海域,正常的洋流为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但每隔几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运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使本来比较寒冷的海水变暖,温暖的海水“杀死”了鱼类的饵料-浮游生物,鱼群大量死亡,同时秘鲁海域温度升高,上升气流加剧,降水增多,上升到高空的气流流到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上空,使下沉气流加剧,降水减少,干旱严重。这一现象叫做厄尔尼诺现象。(6)H海域洋流为秘鲁寒流,方向自南向北,由于寒流的影响,使经过这里的等温线发生弯曲,寒流使温度降低,等温线湾向低纬度即向北弯曲,所以在该海域画一条等温线,向北弯曲即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上的海与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