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共651题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共651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的任务》

材料二: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材料三:改造小农,改造他们整个心理和习惯,是需要经过几代的事情。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地实行电气化,才能解决这个关于小农的问题,才能使他们的可以说全部心理健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和非常地改造小农。

——列宁《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经济政策”指什么政策?从材料看,当时布尔什维克党把它作为在什么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反映的是什么指导思想?(3分)

(2)材料二、三中列宁认为提高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主张什么经济政策?有何时间限度? (8分)

正确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长期执行的政策。反映了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主要障碍是小生产和小农经济。主张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消除小农经济,认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要通过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来改造小农经济。说明新经济政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

本题考查通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列宁的言论中,看出其思想的变化,引导苏联逐步向正确的道路转化,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 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措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一条使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①“功大于过”说。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②“过大于功”说。它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问题,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4)启示:实事求是;要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材料二 如图是1909年法国雕塑家沃蒂耶在贝尔?拉雪兹公墓创作的一座浮雕作品。一位袒胸身着长裙的妇女,中弹后仰,像神圣的天使般深情地张开双臂,像慈祥的母亲悲痛欲绝地拼死庇护着身后若隐若现的受难者,墙面上弹痕累累。雕塑下面刻有雨果名言:“我们所要企求于未来的是公正,而不是复仇。”雕塑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有人解释说,这位母亲护卫的人群正是巴黎公社社员,她体现了法国母亲无私的爱。于是,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它称作“公社社员墙”。但令人奇怪的是,当这座浮雕揭幕以后,当时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都一致否认它是“公社社员墙”,也从不去那里拜谒献花。

                                     

材料三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材料一中“社会主义创始人”指的是谁,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幸存下来的巴黎公社社员拒绝承认它是“公社社员墙”,简述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3)简述苏俄(苏联)(1917~1936)和新中国建立初期共产党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的?

                                                                                                                                                                

正确答案

(1)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带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使马克思能够从内部揭露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到灭亡的规律。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2)拒绝承认理由:①不能展现无产阶级英勇斗争精神;②是“《献给历次革命受难者墙》”不是单纯纪念巴黎公社;③不主张暴力革命;④“受难者”包括敌对双方,作者站在阶级调和立场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历史意义: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③显示了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的趋势;④体现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

(3)苏俄(苏联):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②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③开创“斯大林模式”,消灭资本主义。新中国初期: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合理调整工商业,扶持民族资本主义;③1953~1956年,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俄国代表小资产阶级政党利益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把实行新经济政策说成是“布尔什维克正在转向资本主义,布尔什维克完蛋了,他们的革命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革命范围”。试结合有关史实评述上述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苏俄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符合俄国国情,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2)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布尔什维克不仅没有完蛋,反而在探索中更加成熟,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

(3)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因而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材料观点错在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对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攻击和污蔑。

对于观点论证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点明观点,指出这种说法正确或错误,或有失偏颇,或不全面。其次要联系所学知识,有的放矢,史论结合,论据充分。最后指出其错误之处,作出总结。书写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本题观点显然错误,要点明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及目的、实质、效果、意义,说明不是转向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没有失败,布尔什维克党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的阿曼德·哈默在大学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后成为美苏贸易代理人,与东西方政界的领导人都有深厚交情,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材料一   哈默的胆识受到了伟大领袖列宁的赞赏,但因为当时党内争论不休,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列宁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并与哈默建立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友谊。……哈默在苏联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材料二   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 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他认为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准确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一旦当选,那么,1919 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酒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订购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酒桶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材料三  1979 年5 月,81 岁的哈默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美国企业家。此后,美方石油公司与我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其中,年产1533 万吨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是哈默与中国内地合作的最大项目,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列宁在一片‘宁可饿死不卖国’的声音中,决定给哈默以特许经营权”的背景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二中罗斯福为什么解除禁酒令?罗斯福的这种做法与当时的苏联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材料三中,中国与哈默签署经济合作协议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综合上述材料哈默一生成功经商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内战和外国的干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显现,实行新经济政策。

(2 )原因:美国当时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相似之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 )说明: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对外经济合作。

(4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互相借鉴经验和经贸合作,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可以互相结合;一个人要成功,需把握机遇,有良好信誉,有勇气和信心,勇于创新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反抗行为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要理解农民的反抗,必须从这样的论断出发,即现代化、资本主义入侵传统的农民社会……对于农民社会来说意味着名副其实的灾难。     

——霍布斯包姆 

材料二:农民的革命行为对于社会进步而言往往没有多大成效。相反,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即弱势群体的日常武器:偷懒、装糊涂、开小差、假装顺从、偷盗、装傻卖呆、诽谤等等,反而是最有意义和最有成效的。    

——根据【美】斯科特《弱者的武器》

材料三:(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四:《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请以近代中国为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在苏俄和苏联时期各有何表现?当时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形式的“反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国农民非暴力的日常反抗行为对制度创新有何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四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或开启现代化),导致中国茸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引发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2)苏俄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对:实施新经济政策。苏联表现: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应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3)指人民公社制度。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引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观点: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理由: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就已开始了农业革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都是农业先进的国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   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对列宁主义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依据:生产力的提高是布尔什维克党刻不容缓的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难以实现,继而造成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发展:列宁把发展商品、市场作为暂时的“退却”;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 但遭到否定和拒绝。

材料二  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的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摘自《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经济政策?造成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有什么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分析:农民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

(3)修正: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了市场经营和自由贸易。进步性:有利于保证生产者劳动经营活动,提高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 ]

A市场和计划经济中的地位

B对工农联盟的态度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分配原则的认识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比较,相似之处是

[ ]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