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共2143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
(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日:“周亡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因此发出如此感叹。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 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宣王的时候,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时,自己的地位就等同于诸侯了。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
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解决材料一出现的问题,材料二中的统治者在地方实施了什么政治制度?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的政治制度遭到了哪两次严重挑战?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设置行省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的崩溃。
(2)制度:郡县制。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唐末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汉代:把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儒家学说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宋代: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重中央轻地方。
(4)原因:元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了全国性统一;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5)政治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政治制度的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这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鸟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到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横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原因: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结果: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
(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1反映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其对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反映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政治制度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还有功臣、先代贵族。
(2)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依据,使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分封制又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15分)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三幅图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4分)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5分)
正确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2)明朝: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皇帝的顾问机构);对皇帝负责。
英国: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4分)
(3)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
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
略
(13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
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
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
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
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
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
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
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
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
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
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5分)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3分)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3分)(1)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每点1分,共2分)政治: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 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每点1分,共2分)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任答l点,1 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每最1分,共3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每点1分,共3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脉络的理解。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世袭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可以从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
分封制遭到破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调整;思想文
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以考虑。
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可以从目的、制度建设、举荐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三问:隋朝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四提取:考试方式、中央的地位、完善等方
面加以概括。
第四问:趋势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即不断强化的过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