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关系:互为表里;三省六部制。

特征:天子与皇权高度集中,处于权力的顶峰。

(2)①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②解决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3)雍正皇帝;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意义: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 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2)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解放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 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公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这种传统观念反映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一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                                      

——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宇建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5年,国务院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这意味着男女双方只需到政府登记即可办理结、离婚事宜,同时也意味着从制度上进一步保护了中国人的婚姻自由。更多的“父母之命”于此后宣告作废,……很多中国人正是在此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人是有权“休夫”的。

(4)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国家庭伦理观的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2012年两会期间,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曾表示,人大代表中妇女代表的比例应当高于上届。部分代表还重点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参政水平。

(5)根据材料五,从政治文明角度分析妇女地位变化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目的:维护社会 稳定 ,巩固封建统治。

(2)弊端:男尊女卑,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

(3)内容:受教育权、参政权、同工同酬等。原因:近代工业的发展,促使自然经济解体,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民国的建立,推翻封建君主专制,采取移风易俗的措施。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4)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

(5)意义:推动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完善;调动了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公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九卿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结合材料,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地方上,随着督抚完成地方化,省一级有了统一的军政首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归纳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

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式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3)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表现: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和密折制;在地方设置省、道、府、县四级地方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4)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一看,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举出两个体现这种特点的封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姓亲族成为分封的主体。晋、鲁、卫、燕等。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巩固了分封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公关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世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料一般分成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一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2分)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6分)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2分)并概括其理由。(6分)

材料四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地域。(1分)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结成一种松散联盟。(2分)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2分)

(2)中国同盟会。(1分)

主要目的:分化瓦解革命党,遏制革命,维护统治。(2分)

(3)态度:坚决抵制和反对。(1分)

理由:清政府预备立宪是欺骗人民的;国民追求自由、平等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容;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能消除争当皇帝而引起的内乱;实行民主共和,建立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根本目的。(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主要特点:

①西方政治文明逐渐传人,受欧洲文明影响较大;

②资产阶级率先进行政治变革的实践活动;

③历经了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

④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从地域的角度分析政权的。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西周时期的政权和秦朝的政权不同之处主要是在于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有较大独立性,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秦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则相当的紧密。(2)从材料“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可以看出清政府此时所说的秘密会指的是同盟会。清政府仿行立宪的目的从材料““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3)从材料“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仿行立宪的态度。从材料“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可以分析的出孙中山反对预备立宪的理由。(4)此题比较难,需要对材料进行图片细致的分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救国道路上探索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可以从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资产阶级的率先行动、政治制度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下一知识点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