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三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三

(1)比较图1、图2,两个朝代在地方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它们有何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图三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一到图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哪对基本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图1是分封制,图2是郡县制。不同:划分的基础:前者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在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产生的方式:前者世袭;后者一概由皇帝或朝廷任免,不得世袭;权力的大小:前者拥有封地,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后者只有俸禄没有封地,绝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作用和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省制的开端,有重要意义。

(3)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政制

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1)简述一下西周达臻“文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说明古贤称周秦之际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西周创设的封邦建国制度,使得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周公制礼作乐,激起了人们的认同感,维系了社会成员的团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儒学及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2)总:周秦之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换为帝国时期。 西周在政治体制上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转变为军功授爵制度,同时地方制度上则从封邦建国制转变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在思想上从中国的制礼作乐的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后最终秦朝确立了法家一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

(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这次争论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人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廷尉李斯:反对实行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

(2)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3)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予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李斯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他看到了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弊端;他提倡的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而且被后世广泛采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日:“周亡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因此发出如此感叹。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1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观点一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观点二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社会的一种障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

(1)按示例填写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⑤考试成绩

(2)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材料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2)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原因:汉初郡国并存,后来封国威胁中央政权,如出现“七国之乱”。结果:王国问题逐渐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

(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1反映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其对象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反映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种政治制度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还有功臣、先代贵族。

(2)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依据,使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分封制又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2)材料二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3)材料三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 

                                                                                                                                                                

(4)根据材料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而统治长久;分封诸侯王可以削弱地方特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推行郡县制度。

(4)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泰、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2)元朝的行省制度。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宣政院。

(3)特点: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评价: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图三 元朝疆域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西周、唐朝、元朝哪种制度?上述三种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图三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中的哪两对基本矛盾?其核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分封制:稳定政治秩序,扩大疆域;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核心:加强皇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观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新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园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5)认识:人才关系社会发展;注意公平、公正;选拔的人才德才兼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正确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古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下一知识点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