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色及光的色散
- 共16题
24.选做题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多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A、肥皂泡呈现的彩色是光的干涉现象,露珠呈现的彩色是光的色散现象,通过狭缝看太阳光呈现的彩色是光的衍射现象,故A正确;
B、全息照相不是利用全反射,是和光的干涉有关的结果,故B错误 ;
C、向人体内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被血管中的血流反射后又被仪器接收,测出反射波的频率变化就能知道血流的速度,这种方法俗称“B超”,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故C正确;
D、相对论认为:竖直向上高速运动的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变扁,因为在高速运动方向上,长度才会变短的,故D错误;
E、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它的传播速度不变,由可以知道,当它的频率增加时,波长变短,故E正确.
考查方向
多普勒效应;颜色及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光的衍射;长度的相对性
解题思路
根据光的衍射、全反射及干涉产生原理,结合相对论原理:在运动方向,长度变短;根据公式,确定波长与波速的关系,进行解答.
易错点
本题关键理解光的衍射、干涉的区别,注意相对论认为在高速运动下,沿着运动方向长度才变短.
知识点
18.如图所示,MN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屏,放在水平面上的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平面部分ab与屏平行。由光源S发出的一束白光沿半圆半径射入玻璃砖,通过圆心O再射到屏上。在水平面内以O点为圆心沿逆时针方向缓缓转动玻璃砖,在光屏上出现了彩色光带。当玻璃砖转动角度大于某一值,屏上彩色光带中的某种颜色的色光首先消失。有关彩色的排列顺序和最先消失的色光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物理题、3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
33. (1)我国已开展空气中PM 2.5浓度的监测工作。PM 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漂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人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矿物燃料燃烧时废弃物的排放是形成PM 2.5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PM 2.5的说法中正确的(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PM 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B.温度越高,PM 2.5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PM 2.5的质量越小,其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由于周围大量空气分子对PM 2.5碰撞的不平衡,使其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
(2)在图所示的气缸中封闭着温度为100℃的空气, 一重物用绳索经滑轮与缸中活塞相连接, 重物和活塞均处于平衡状态, 这时活塞离缸底的高度为10 cm,如果缸内空气变为0℃, 问:
(1)重物是上升还是下降?
(2)这时重物将从原处移动多少厘米?(设活塞与气缸壁间无摩擦)
34.(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透明的标准平面样板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了光的偏振现象
B.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像是利用用了光的色散现象
C.遥控器发出的红外线波长比医院“CT”中的X射线波长要大
D.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
E.用三棱镜观察白光看到的彩色图样是利用光的衍射现象
(2)雅安地震时,震源同时产生了两种波,一种是传播速度约为3.5km/s的S波,另一种是传播速度约为7.0km/s的P波.地震发生时,雅安地震监测点记录到首次到达的P波比首次到达的S波早3min.假定地震波沿直线传播,震源的振动周期为1.2s,求震源与雅安监测点之间的距离x和S 波的波长
35.(1)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 )
A.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
C.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弱,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小
D.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E. 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小与光的频率有关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A以速率v0向右运动.在小球A的前方O点有一质量为m2的小球B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小球A与小球B发生正碰后小球A、B均向右运动.小球B被在Q点处的墙壁弹回后与小球A在P点相遇,PQ=1.5PO.假设小球间的碰撞及小球与墙壁之间的碰撞都是弹性的,求两小球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之比及质量之比m1∶m2.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3.一块半圆柱形玻璃砖放在空气中,如图所示,一束白光从空气中沿着图示方向射向玻璃砖,经玻璃砖折射后在光屏P上形成彩色光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