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共4099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每一类2人,填数字序号即可。)(8分)
(2)分别概述这四组人物的派别及向西方学习的主张。(8分)
(3)上述派别和主张的出现说明了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一类:③⑤二类: ②⑧ 三类:①⑥ 四类:④⑦(8分)
(2)第一类:林则徐、魏源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类:曾国藩、李鸿章二人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
第三类:康有为、梁启超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提倡君主立宪制。
第四类: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 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领域变革中国。批判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特点: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2分)
试题分析:(1)题干要求按照时间顺序分类,联系所学,判断各个序号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2)中国的“西学东渐”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根据这一过程解答此问。如:林则徐、魏源为一层次,曾国藩、李鸿章为一层次,康梁为一层次,陈独秀、李大钊为一层次。(3)解答此问要联系前两问,看到这一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如: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等。
点评:此题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中心,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形式新颖,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其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性很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或背景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认为西方列强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
评价: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是有缺陷的。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创造条件。
试题分析:问题一,从材料1中“师夷长技以制夷”可得出其认为对中国的威胁在于外来侵略,从“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看出其认为威胁中国稳定的是国内民权思想。问题二,材料三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进步性是反对封建思想。进行评价可依据课本内容。问题三,材料4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内容,引导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从而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成果、影响。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4分)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4分)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7分)
正确答案
(1)派别: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2分)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
(2)派别: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相似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2分)
(3)“两位先生”分别指民主与科学。(4分)历程: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3分)
试题分析:
(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体现了李鸿章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体现了郑观应早期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主张立宪法、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康梁维新派相比,虽然早期维新派没有付诸政治实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相似点都在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陈独秀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中“两位先生”既是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根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4分)
(2)材料二中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3)材料三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教材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8分)
(4)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正确答案
(1)引进外国先进技术(2分);洋务派。(2分)
(2)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
(3)民主和科学(2分)。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6分)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4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的社会制度比西方先进,只有军事技术不如西方。“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难看出,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
(2)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其著作《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要求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即民主,“赛先生”即科学。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综合上述材料,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驳斥倭仁反对增设天文算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各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朝廷采纳奕意见。颁布上谕,表示:“西法者,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何至有碍于人心士习耶?”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材料三 1896年,孙中山言其革命“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材料四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奕的基本主张及其主要意图。(4分)
(2)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三表明中国近代化发展到了哪一层面?(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4分)
(5)与材料四相比,材料五在发展经济的思路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发展经济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4分)
正确答案
(1)“西学中源”。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4分)
(2)差异:中学重等级和封建伦理道德,西学重平等和法制。(4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主思想传播。(4分)
(3)理由: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共和思想,共和思想符合世界历史潮流。(4分)
层面: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4)观点: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2分)
特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2分)
(5)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2分)
宗旨:追求社会平等,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2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奕强调了西方自然科技的源头来自中国,其目的是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减少阻力;(2)材料二中文字“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表达了严复对中西文明差异的认知,概况含义即可。原因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3)材料三中的文字“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表明了孙中山认为共和政体适合于我国的理由。从材料一,二 三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发展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4)从材料四中可以将孙中山的观点和主张主要直接概况出来;(5)对比材料四和五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和差别,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过去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极大伤害,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的近代化问题,高考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希望引起学生的观注,尤其是从近代化史观重新考察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会得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结论。
(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正确答案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以及史料并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一句中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很容易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围绕传统性从纲常礼教等角度思考作答。
第(2)问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解答该类型题目时现依据所给的观点,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以及所学进行论证,同时要表述成文,注意字数符合要求,本题的观点是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论据可以依据材料一中“自然科学”“教育类”“治术类”以及材料二中“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围绕洋务运动以及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和历程进行论证。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旧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作者提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该主张代表了中国哪一学派的观点?(4分)
(2)材料二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其“变官制”的政治理想,该项派别提出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
(3)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6分)
正确答案
(1)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洋务派。
(2)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3)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
试题分析:(1)核心主张:由材料中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可知核心主张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由“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和其核心主张就可以自然的得出这一派别属于洋务派。
(2)派别:由材料中的“变法”、“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等可以推知这一派别应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主张:需要注意题目要求只写其政治主张,故其他主张不应该写,即只写进行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即可。
(3)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材料来回答,所以要根据上述材料来看学习西方的内容是由材料一中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材料二所主张的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材料三中的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所以这一过程是由浅入深的逐渐深入的过程。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近代起,贫弱的中国带着期待,向西方派出留学生。
材料一 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云南省有龙氏一族去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据黄福庆在《清末留日学生》中记述,“……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但是他们踏入日本国土,鉴于日本维新有成,国势蒸蒸日上,而且各种书籍充斥市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其思潮演变受到很大影响。”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二 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附:留美大事记
1872年,詹天佑、梁敦彦等30名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此为中国正式派遣留学生之始。
1910年,清华游美学务处举行第二次考试,录取赵元任、竺可祯、胡适等70人。
1913年,顾维钧、颜惠庆等发起组织全国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学。留美工程学者在纽约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技术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谈判,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代价,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留日学生的特点及其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15分)
正确答案
(1)特点:人数众多,革命性(政治性)强。
成因: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通便捷。日本方面,受明治维新和日本社会急剧变化的影响。中国方面积贫积弱。(10分)
(2)不同:从规模上看,留日生大于留美生;从他们在中国近代的地位看,留美生高于留日生;从成才方面看:留美生多在科教领域有成就,留日生多在政治、军事成才。
启示:不同国家培养出不同人才,给中国带来不同的影响,留学须慎重选择。(15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留日学生的特点;中国大规模的留日活动主要原因可以从中日两国的距离、赴日留学的费用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2)留日学生规模远远大于留美的学生,但是留美的学生在科技成就方面的领域要大于留日学生,留日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倾向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启示方面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7分)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3分)
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___;
编号④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6分)
(3)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4分)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4分)
正确答案
(1)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3分)
(2)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地主阶级先进人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90年代以后以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20世纪初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4)①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一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4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题干中的“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新学伪经考》、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联系已学知识即可归纳出其分别代表的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第(2)问,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①是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③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主张设议院、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④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3)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代表的实践活动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4)问,考查归纳整理的能力,结合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围绕救亡图存、反封建反侵略、学习过程的由浅入深以及学习内容的变化等归纳其特点即可。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胡锦涛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
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知识,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
(3)背景:日本法西斯全国侵华,中国共产党呼吁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法西斯的侵略在初期得逞,加剧了同世界大国的矛盾。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法、美、苏、中等国走向联合。经验: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
(4)“略”。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
(2)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3分)
(3)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林则徐(1分)
(2)洋务运动 (1分) 戊戌变法 (1分) 辛亥革命 (1分)(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
(3) ① 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各1分)
② 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大问题:(各2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试题分析: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事例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戊戌变法学习英国;辛亥革命仿照美国体制;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列举三例即可)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尤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会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摘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文部、司法、农商务、递信凡九部,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宪法较为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宣传维新变法,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3)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探索:建立中华民国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
正确答案
历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相符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 ]
正确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代表性历史人物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