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感应
- 共4515题
如图所示,在磁感应强度B=0.50T的匀强磁场中,导体PQ在力F作用下在U型导轨上以速度v=10m/s向右匀速滑动(导体PQ始终与两导轨垂直),两导轨间距离L=1.0m,电阻R=1.0Ω,导体和导轨电阻忽略不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如图甲所示,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一矩形金属线圈abcd的质量为m、电阻为R、面积为S,ad边长度为L,其右侧是有左右边界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ab边长度与有界磁场区域宽度相等,在t=0时刻线圈以初速度v0进入磁场,在t=T时刻线圈刚好全部进入磁场且速度为vl,此时对线圈施加一沿运动方向的变力F,使线圈在t=2T时刻线圈全部离开该磁场区,若上述过程中线圈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整个图象关于t=T轴对称.则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有一台单相交流发电机(不计内阻)内部如图所示,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0.25T,匝数为n=100匝的矩形线圈,绕转轴OO′垂直于匀强磁场匀速转动,每匝线圈长为L=25cm,宽为d=20cm,线圈每分钟转动1500转。用这台发电机供给一个学校照明用电,降压变压器匝数比为4∶1,输电线的总电阻R=4Ω,全校共22个班,每班有“220V,40W”灯6盏. 若要保证全部电灯正常发光。求:
(1)从线圈平面经过图示位置时开始记时,写出交流感应电动势e的瞬时值表达式;
(2)升压变压器的匝数比为多少。
正确答案
解:(1)线圈匝数=100,磁场的磁感应强度=0.25T
线圈转动的角速度为ω=2π=2π×rad/s=50πrad/s
线圈的面积==0.25×0.2m2=0.05m2所以ε==100×0.25×0.05×50πV=196V
从图示位置记时,有=εcosω=196cos(50π)V
(2)由于不计发电机的内阻,发电机的输出电压的最大值为V
其有效值为V
对降压变压器有:,
因为,
所以,
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压为
故送电电压为
升压变压器的匝数比为
如图所示,一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轴匀速转动,磁场方向与转轴垂直.线圈匝数=40,电阻=0.1 Ω,长1=0.05 m,宽2=0.04 m,角速度ω=100 rad/s,磁场的磁感应强度=0.2 T.线圈两端外接电阻=9.9 Ω的用电器和一个交流电流表.求:
(1)线圈中产生的最大感应电动势;
(2)电流表的读数;
(3)用电器上消耗的电功率.
正确答案
解:(1)m==12=1.6 V
(2)m==0.16 A
电流表读数为有效值==0.11 A
(3)=2=0.12 W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
正确答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
正确答案
一客机从北京到长沙往返飞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我们知道,在北半球地磁场的竖直分量向下.飞机在我国上空匀速巡航,机翼保持水平,飞行高度不变.由于地磁场的作用,金属机翼上有电势差.设飞行员左方机翼末端处的电势为φ1,右方机翼末端处的电势为φ2.( )
正确答案
两根足够长的固定的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同一水平内,导轨光滑,电阻不计,上面横放着两根导体棒ab和cd构成矩形回路.导体棒ab和cd的质量之比为m1:m2=2:1,电阻相同,一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开始时,棒cd静止,棒ab有指向棒cd的初速度v0,最后两棒ab和cd达到稳定后的速度分别为v1、v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一根直导线长0.1m在磁感应强度为0.1T的匀强磁场中以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
正确答案
两磁感应强度均为B的匀强磁场区I、III,方向如图示,两区域中间为宽为S的无磁场区II,有一边长为L(L>S)、电阻为R的均匀正方形金属线框abcd置于I区域,ab边与磁场边界平行,现拉着金属框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则( )
正确答案
如图所示,间距为L的平行金属导轨上,有一电阻为r的金属棒ab与导轨接触良好.导轨左端连接电阻R,其它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金属捧ab以速度v向右作匀速运动,则( )
正确答案
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间的倾角为θ,导轨电阻不计,与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相连,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有一质量为m长为l的导体棒从ab位置获平行斜面的大小为v的初速向上运动,最远到达a′b′的位置,滑行的距离为s,导体棒的电阻也为R,与导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 )
正确答案
如图,金属棒ab,金属导轨和螺线管组成闭合回路,金属棒ab在匀强磁场B中沿导轨向右运动,则( )
正确答案
如图所示,正方形导线框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向右平移,并将穿过一有界匀强磁场,磁场宽度大于线框边长,ab边进入磁场时,线框的加速度为零,比较线框进入磁场过程与穿出磁场过程(不含全在磁场中的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