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1.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增迁移模式图”(图4),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3.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图7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答案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7.图6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6

(1)自1990年至2001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正确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4.下图 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激起变化趋势。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城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激起变化趋势。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0 分

39.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职能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所起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位条件的变化,城市的职能是可变的。如著名城市杭州,在历史上曾是南宋的都城(临安)。

材料二

南宋时期临安地理位置图

材料三

表1 某城市热中心与郊区下午4时的气温差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建设,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某市从2003年开始,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进行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经理、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施“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统筹经营集中;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在7年的探索中,该市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4502.6亿元,比上年增加14.7%,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到2.62:1,两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1) 分析杭州历史上成为都城的区位优势,并评价杭州作为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

(2) 据表1数据,分析该城市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原因与方向,并提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正确答案

(1)都城的区位优势:位于太湖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达;位于京杭运河南端,水运方便,利于对外联系;北部大江(或长江)天堑,有利于安全防卫。

旅游资源集群状况:西湖山水,钱塘江大潮、古运河(或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现代都市风光,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的景观群,集群状况好

铁路交通条件:位于沪杭、浙赣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旅游通达性好

(2)原因与方向:城、郊气温差产生了成、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上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解析

(1)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和区域地理特征。杭州作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等优势。

杭州拥有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西湖,有举世瞩目的钱塘江大潮,同时还位于京杭大运河上,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很好。加之位于沪杭、浙赣铁路交汇处,交通便捷,旅游通达性好。所以杭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2)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市比郊区气温高,成为一个热岛,与郊区间形成城乡风。由于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污染物也随之到达城市上空,并向郊区扩散,到达郊区,并随着热力环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如果要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就需要郊区把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同时提高郊区绿化率。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0 分

39.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材料二

某大型末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6)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7)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浓郁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过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同时,部分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问题濒发,给农户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材料六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跟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1) 分别归纳图15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2) 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有点。

正确答案

(1)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28.阅读材材料,回答下列问型

  材料一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冶(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下图左侧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下图右侧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2)与苏中、苏市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正确答案

(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涵射发作展用大(距区上海近);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③;①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城市的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