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 共267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 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1972 年2 月21 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词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作者的观点。建国初期,反映作者观点的外交史实是什么?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说明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成?并分析推动中美两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史实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对国际社会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观点:新中国联合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国家。事例:参加万隆亚非会议。形势: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
(2 )特点:乒乓外交,以民促官。因素:苏联威胁;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两国共同利益。
(3 )史实: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如维和、裁军等;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作用: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维护了世界和平, 促进了共同发展。
材料一 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
材料二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要作用。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合作时代”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目前是否具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因素:①综合国力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安理会的权威;④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国际合作。
(2)趋势: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答案一:具备。理由: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答案二:不具备。理由: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结合回顾新中国外交走过的风雨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三个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各产生了什么影响?(11分)
(2)分别指出新中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国际背景.(8分)
(3)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图一: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确认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4分)图二: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开始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基础。(4分)图三: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积极参加多边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3分)
(2)图一: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敌视、封锁。(2分)图二:美苏争霸对峙,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中苏关系恶化。(3分)图三: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3分)
(3)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要适应国内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走向世界。(3分)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材料所问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此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 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1)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三则材料,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应该做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国建立,公民权利的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激起国人愤慨。
(2)反对殴打外交官员,反对排日情绪。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
(3)其观点的合理性: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顾维钧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其观点不合理性: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
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互办“国家年”是中俄元首为了确保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1)“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什么理论?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材料二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是对材料一的理论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仅就革命道路而言,他们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94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议。1950年初,中苏双方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的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巩固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
——摘自《国际条约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的主要特点。它对刚成立的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4)材料三与材料四的中苏(俄)关系的主要不同是什么?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
(2)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3)特点:平等友好,互相支持,军事同盟。影响: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
好的外部环境。
(4)不同: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特点:建国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