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共24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之前,哥伦布……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在这4个世纪中,几乎所有的非西方世界,不是沦为西方的统治,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自愿采用成功的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自己的独立。……”
请回答:
(1)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有着怎样的世界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汤因比写作这段文字时,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受到了哪个国家的挑战?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国经过工业革命,财富剧增,成为“世界工厂”;通过殖民战争,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美国。理由:①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②19世纪中期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
(3)近代西方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而且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侵略、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具有血腥的一面。
(12分)美国“边疆学派”认为:“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l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 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
问题:请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英疆界观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中国的疆界观实质是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其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3分)。在工业化时代,这种传统的疆界观导致了清王朝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而丧失了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3分)。
与之相反,18、19世纪英国的疆界观促进了其现代化进程。这种疆界观的实质是对外殖民扩张(3分)。在工业化时代,有利于英国获得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从而使其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3分)。
试题分析:这一题提供了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19世纪前后中英两国的疆界及其疆界观。从下边的文字阐释看,中国的疆界图是宗藩关系的图,而英国的疆界图是大英帝国的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中国清朝的疆界图是由于中国将周边邻国作为自己的保护国,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可以为周边邻国提供保护,中国对藩国的保护是不计较自己的利害得失的,只要是承认中国的天朝上国地位,中国就可以提供保护,所以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说的话,这种疆界观是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的,这只能助长中国政府和官员的自大观念,会更固步自封,而丝毫不能让中国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而从图片和所学知识角度看,英国的疆界是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往外殖民扩展所导致的,这些扩张到的地区不断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等条件,因而是有利于英国的现代化的。所以要从两国疆界观的实质和影响角度去评析。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正确答案
(1)不同特点:英国,海外人口急剧增加;中国,国内人口急剧增加。
经济影响:英国,生产的土地成本低;中国,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也可以用“英国特点、经济影响;中国特点、经济影响”格式表述,经济影响表述为“英国生产成本低、中国生产、生活成本高”也可以。)
(2)相同情形:海外移民迅速增加。(表述为“大量移民海外”、“移民海外人多”等意思相近也可以。)
主要原因:国门洞开,人地矛盾尖锐。
(一点1分,共2分。“五口通商”、“打开国门”、“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等答案可以给1分。“人多地少”、“生活困难”、“谋生艰难”、“国内政治动荡影响生活”等答案也可以给1分。)
(3)变化原因: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沿海地区大量引进外资、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特区和开放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4分,分为4点给分,每一点1分,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4个方面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产生影响:缓解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进口大量外国商品,满足民众生活生产需要;退耕还林,保护植被,缓解人口迅速增长与自然的矛盾。
(4分,3点每一点2分,只要答到任意2点即可。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的任意2点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4)英国实现强国目标:把握西方殖民时代,向世界各地殖民拓土,掠夺世界资源;利用广阔世界市场倾销商品,获取丰厚利润。
(答案包括2大方面:围绕“殖民和利用海外市场”两大方面来描述。表述可以不同,1方面3分,共6分。)
中国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海外贸易。
(每点2分,只要答到任意2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等都可以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可归纳出中英两国人口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分析及材料“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可归纳出演过本土人口增加不多,生产的土地成本低;而中国本土人口的激增,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中“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可得出相同情形是海外移民迅速增加;第二小问联系“1840—1940年间”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比如中国的国门打开,人地矛盾的尖锐等等。
第(3)问,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1960年”“2000年”“2010年”三个时间及时代背景围绕“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贵州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带来的影响可以围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深度分析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结合“1740—1840年间”及时代背景,围绕“殖民和利用海外市场”两大方面来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即可。
(32分)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海权对国家的盛衰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材料二 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无甚碍。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三 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五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民族。”由于中国对海权历来持一种和平的态度,使海权处于自发状态,……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交锋历史,其实就是海权交锋的历史。……日本海军认为,要赢得对中国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要迅速充实海军力量,夺取和控制黄海等广大海域的制海权……作为近代中日博弈一个标志性的拐点,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两国国运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对海权的认识及造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到明清时期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可能从未实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九世纪中期列强军事侵华在地域上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从控制海权的角度,概括英国为了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所做出的努力。(4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中日两国关于海权的不同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夺取了黄海等海域的制海权对远东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5)根据材料和上述分析,你认为今天我国应如何对待海权问题?(2分)
正确答案
(32分)
(1)原因: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强化,严防中外接触威胁封建统治;(2分)
②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为主,缺乏发展海外贸易的经济动力;(2分)
③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朝海上强国方向发展。(2分)
(2)特点:集中兵力侵略中国的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和京津地区。(2分)
原因:①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地区;
②京津地区是中国政治重心所在地;
③列强充分发挥了海军优势,机动性强,容易形成局部优势。(4分)
(3)努力:①鼓励海外贸易,扩展海外市场;
②打败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
③鼓励海军发展,建立世界上第一海军力量。(4分)
影响:①冲击旧的思想和旧制度;
②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6分)
(4)态度:中国对海权不重视,持和平态度;(2分)日本对海权重视,积极争夺海权。(2分)
影响:①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日本成为远东强国;(2分)
②激化了日俄之间的矛盾,导致三国干涉还辽及日俄战争。(2分)
(5)要重视海权,维护我国海权;要利用海权发展国家实力等。(2分)
略
(26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4分)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2分)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6分)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4分)
正确答案
(1)西方: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重视发展海权,主动创建海军,争夺对海洋的控制;(写出其中一国的追求,即可得2分)东方;明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海权意识淡薄。(2分)
命运: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成为16世纪典型的殖民帝国;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写出其中一个代表国 即可得2分)东方的清政府逐步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2分)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答出3点即可得6分)
努力:晚期政府曾通过洋务运动,创建水师。(2分)
(3)背景: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海洋的争夺激烈等;
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海权意识增强等。(答出3点即可得6分)
(4)反思:①海权决定国家兴衰;②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③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每点2分,共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闭关锁国的史实来分析,可概括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重视发展海权,主动创建海军,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明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海权意识淡薄;第二小问命运结合西方新航路开辟,进行殖民扩张的影响和中国闭关锁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史实来分析即可,如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成为16世纪典型的殖民帝国;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东方的清政府逐步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史实,从内外因的角度来思考,如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
(3)背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即可,如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海洋的争夺激烈等;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海权意识增强等。
(4)反思即经验和教训,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的被动挨打的史实中可以总结出海权决定国家兴衰;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还可结合时政热点谈做法,如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
——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
——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9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马汉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观点: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论证:15——16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17世纪的荷兰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海外贸易垄断公司,执世界殖民贸易牛耳;18——19世纪的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七年战争等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建议: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理由:长江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3)中国:西方势力的深入,会引起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但同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其中既有殖民扩张的腥风血雨,也有工业革命的蓬勃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 年12 月1 目起及从这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引自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
材料二 英国的物质生存是建立在商业和工业基础之上的,英国人担当了在全世界传播文明的伟大使命。因此他们的商业精神驱使他们遍历四海五洲,同各野蛮民族相接触,创造新的欲望;提倡新的产业,而且是首先使他们( 这些野蛮民族) 放弃不法横行的生活方式,知道尊重私有财产,接待外人友善礼貌,成为了这些为商业所必须的条件。
——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航海条例》
材料三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四 “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了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回答:
(1)材料一引自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由此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黑格尔评价英国的海外行动是否正确?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重新评价英国的海外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英国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打击荷兰海上势力,维护自身霸权。英荷三次战争
(2)不正确。积极:对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对世界,联系紧密,连成整体。 对殖民地,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消极:造成了殖民的落后与灾难
(3)前提,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资本,海外贸易,海外掠夺。 技术,手工工场积累了先进技术。劳力,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大量劳动力。市场,海外殖民地市场扩大 (4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开始雏形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完成
(26分)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英国崛起的原因。(6分)
(2)在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曾面临过哪些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是如何应对的?(8分)
(3)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请简述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指出其弊端。(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30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确立“世界工厂”地位。(6分)(评分说明:答出其一给2分,如答君主立宪制较早确立、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等,均可同等给分,不超过6分。)
(2)20世纪30年代:问题:经济危机问题。应对:实行罗斯福行政。(4分)
二战后:问题:苏联强大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问题。应对:实行“冷战”政策。(4分)(评分说明:问题和应对措施各给2分。)
(3)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没有积极性。(4分)(评分说明:“成就”方面答一点,每点2分,“弊端”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全题6分)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6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如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入世贸、亚太经济合作等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如派遣维和部队等具体史实均可给1分,不超过6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可从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思想上文艺复兴等方面来概括总结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两个时间点: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也要注意两个时期的困境和应对方法。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遇到的新问题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应对措施是采取了“冷战”。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时间点是20世纪30年代;也要注意从成就和弊端两个方面来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设问中的“近30年来”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欧洲的扩张和世界体系形成(8分)
《全球通史》写道:“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这种控制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如在中国或奥斯曼帝国。”
(1)长时段来看,世界体系是在哪一重要因素影响下形成的?(2分)
(2)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对外扩张三个方面扼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6分)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形成为一个整体。(2分)
(2)政治:17、18世纪英法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2分)
经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工场时代进人大机器生产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分)
对外扩张: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使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展开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1分)
本题主要考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问,世界体系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由资本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2)问,主要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大国的确立,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加大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