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回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经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赋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传统手工业。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7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3分)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6分)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分)

正确答案

(1)创新和发展:荷兰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3分,每点1分)

条件: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和完善,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发展。(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影响:缓和了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和发展,成为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变,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二战后成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奠定了基础;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某种阻碍作用,如巨额税负导致需求减少,巨额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国有经济效率较低等。(4分,回答任意2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列宁:新经济政策。(1分);

斯大林: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分)这一模式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史实: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施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6分,应答3点即可)

启示: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要与时俱进,适时改革创新;要善于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又要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走自己的路。(本问2分,任答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给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即可以得出创新和发展:荷兰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第二问需理解清楚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是什么,即从信仰、经济、政治三个角度加以回答,结合16到18世纪英国的这三个方面的史实作答即宗教改革;殖民活动和海外贸易;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和完善的作用。第三问等同于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相对比较简单。

(2)依据所学列宁的探索即为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上台后废止了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即为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3)本题侧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作答,即政治上:建设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科技文化: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施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启示可以结合中外发展中的成功的经验教训来回答,即发展改革要结合国情,同时需要依据时代的变化对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还应借鉴别国先进的经验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海权的历史乃是关于国家之间的竞争、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早在这些千真万确的原则昭然于天下之前,就已被洞察秋毫------因此海上力量的历史,蕴含着一个濒临于海洋或者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依据。                                        ——马汉《海权论》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三  世界的不平衡:富国和穷国——1970年(表中数字表示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先后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有哪些?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6分)

(2)19世纪中期推动英、法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全球殖民扩张的动力是什么?该时期英、法等国家的殖民扩张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穷国”落后于“富国”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国家: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荷兰;18、19世纪英国。(3分)

主要原因: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16世纪在亚洲、非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17世纪初,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海外贸易发达;18、19世纪的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3分)

(2)动力:英、法等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广大的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2分)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如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工业化起步。(4分)

(3)亚非拉国家近代以来长期遭到欧美列强的掠夺;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亚非拉国家人口众多;国民文化教育水平低。(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正确答案

B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出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显然矛头直指“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而直接引发了英荷殖民争夺战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适应力。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带来周期性的小摆动,并在本世纪初导致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发展性大危机。20世纪的三场大灾难,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国家利用战争和三十年的停滞,取得了发展的新动力,而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则通过不断的结构改革,其中包括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与外部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开始不断出现一些新变化。……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工业已出现内部结构功能性的变化。……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正在被不断修复与调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早源自哪个国家?其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新变化。(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修复与调整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英国。(1分)特点:实行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2分)

(2)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发生变化;股份制发展,资本占有形式出现社会化;经营方式革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阶级结构出现多层次化和复杂化。(6分,每点2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

(3)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危机的教训;社会危机的冲击,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对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探索改革。(6分,每点1分)

试题分析:第(1)小问中的第一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最早源自英国;第二问依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内容,可知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放任。第(2)小问从经济体制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增长模式变化、资本结构变化、经营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新变化即可得出答案。第(3)小问从二战后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1929-1933经济危机的教训)、政治(工人的斗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主观因素(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探索改革)等方面来分析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修复与调整的原因。

点评:关于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高考命题的角度有:(1)结合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考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的背景进行、概况及影响;(2)在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方面,往往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结果、作用、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而西欧国家对殖民地财富、资源、劳动力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也是亚、非、拉美灾难的根源。

材料二: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到1784年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出现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革命。

材料三:电力时代主要体现在动力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个方面。与动力传输相关联,出现了大型发电机、高压输电网、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和照明电灯。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这些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并分析形成这一途径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推动。

(2)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世界

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3)它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8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

思想文化:出现了向两方学习的新思想和“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三角贸易的形成完全是英国人操纵的结果,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其中两种关键商品茶叶和鸦片皆与中国有关;印度则只不过是英国人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察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

正确答案

在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支配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促进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中国处于中心地位,白银大量外流,社会危机日益严重;(2分)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逐步卷入世界市场;(2分)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2分)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推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3分)

试题分析:此题是典型的高考评述题,回答这类型的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对材料有很好的把握,其次是对所以评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及所以知识进行整合答案。此题涉及的是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英国、印度的贸易关系的史实,从时间入手可知是英国即将完成工业革命的时期,所以在这三者的贸易关系中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当时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与英国的贸易是很紧密的,并且中国出口给英国的都是原料或是经济作物,后来英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是商品的倾销地,原料的掠夺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88年,在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以后,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殖民国家,从而确立了殖民霸权。

正确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英国确立殖民霸主是在18世纪中期,而不是在16世纪,所以该题目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大的变更!

——引自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英国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到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实质: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法国遏制德国,以维护其殖民霸主地位。

         (2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错综复杂,彼此之间勾结与斗争变幻无常;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其对外政策的制定是由经济地位的变化和各自侵略利益决定的。

下一知识点 : 第一次工业革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