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 共24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正确答案
(1)不同特点:英国,海外人口急剧增加;中国,国内人口急剧增加。
经济影响:英国,生产的土地成本低;中国,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也可以用“英国特点、经济影响;中国特点、经济影响”格式表述,经济影响表述为“英国生产成本低、中国生产、生活成本高”也可以。)
(2)相同情形:海外移民迅速增加。(表述为“大量移民海外”、“移民海外人多”等意思相近也可以。)
主要原因:国门洞开,人地矛盾尖锐。
(一点1分,共2分。“五口通商”、“打开国门”、“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等答案可以给1分。“人多地少”、“生活困难”、“谋生艰难”、“国内政治动荡影响生活”等答案也可以给1分。)
(3)变化原因: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沿海地区大量引进外资、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特区和开放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4分,分为4点给分,每一点1分,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4个方面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产生影响:缓解劳动力过剩问题,增加农民家庭收入;进口大量外国商品,满足民众生活生产需要;退耕还林,保护植被,缓解人口迅速增长与自然的矛盾。
(4分,3点每一点2分,只要答到任意2点即可。表述可以有不同,但是内容主要围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的任意2点来表述。答到其他合理内容也可以酌情给分。)
(4)英国实现强国目标:把握西方殖民时代,向世界各地殖民拓土,掠夺世界资源;利用广阔世界市场倾销商品,获取丰厚利润。
(答案包括2大方面:围绕“殖民和利用海外市场”两大方面来描述。表述可以不同,1方面3分,共6分。)
中国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海外贸易。
(每点2分,只要答到任意2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就可以得分:如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等都可以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可归纳出中英两国人口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分析及材料“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可归纳出演过本土人口增加不多,生产的土地成本低;而中国本土人口的激增,土地成本高,民众谋生困难。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中“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可得出相同情形是海外移民迅速增加;第二小问联系“1840—1940年间”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比如中国的国门打开,人地矛盾的尖锐等等。
第(3)问,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及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1960年”“2000年”“2010年”三个时间及时代背景围绕“改革开放、农村改革、城市化、沿海发展”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贵州劳动力的大量外移,带来的影响可以围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退耕还林”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深度分析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一小问结合“1740—1840年间”及时代背景,围绕“殖民和利用海外市场”两大方面来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把握世界经济转型的机遇;抓住新一轮市场化改革时机,实现与世界经济并轨;利用世界新兴经济体发展机遇,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即可。
(32分)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海权对国家的盛衰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材料二 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无甚碍。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三 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五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民族。”由于中国对海权历来持一种和平的态度,使海权处于自发状态,……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交锋历史,其实就是海权交锋的历史。……日本海军认为,要赢得对中国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要迅速充实海军力量,夺取和控制黄海等广大海域的制海权……作为近代中日博弈一个标志性的拐点,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两国国运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对海权的认识及造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到明清时期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可能从未实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九世纪中期列强军事侵华在地域上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从控制海权的角度,概括英国为了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所做出的努力。(4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中日两国关于海权的不同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夺取了黄海等海域的制海权对远东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5)根据材料和上述分析,你认为今天我国应如何对待海权问题?(2分)
正确答案
(32分)
(1)原因: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强化,严防中外接触威胁封建统治;(2分)
②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为主,缺乏发展海外贸易的经济动力;(2分)
③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朝海上强国方向发展。(2分)
(2)特点:集中兵力侵略中国的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和京津地区。(2分)
原因:①东南沿海、沿江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地区;
②京津地区是中国政治重心所在地;
③列强充分发挥了海军优势,机动性强,容易形成局部优势。(4分)
(3)努力:①鼓励海外贸易,扩展海外市场;
②打败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
③鼓励海军发展,建立世界上第一海军力量。(4分)
影响:①冲击旧的思想和旧制度;
②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
③加强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6分)
(4)态度:中国对海权不重视,持和平态度;(2分)日本对海权重视,积极争夺海权。(2分)
影响:①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日本成为远东强国;(2分)
②激化了日俄之间的矛盾,导致三国干涉还辽及日俄战争。(2分)
(5)要重视海权,维护我国海权;要利用海权发展国家实力等。(2分)
略
(26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4分)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2分)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6分)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4分)
正确答案
(1)西方: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重视发展海权,主动创建海军,争夺对海洋的控制;(写出其中一国的追求,即可得2分)东方;明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海权意识淡薄。(2分)
命运: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成为16世纪典型的殖民帝国;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写出其中一个代表国 即可得2分)东方的清政府逐步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2分)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答出3点即可得6分)
努力:晚期政府曾通过洋务运动,创建水师。(2分)
(3)背景: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海洋的争夺激烈等;
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海权意识增强等。(答出3点即可得6分)
(4)反思:①海权决定国家兴衰;②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③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每点2分,共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闭关锁国的史实来分析,可概括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重视发展海权,主动创建海军,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明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海权意识淡薄;第二小问命运结合西方新航路开辟,进行殖民扩张的影响和中国闭关锁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史实来分析即可,如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成为16世纪典型的殖民帝国;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东方的清政府逐步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史实,从内外因的角度来思考,如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
(3)背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即可,如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海洋的争夺激烈等;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海权意识增强等。
(4)反思即经验和教训,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的被动挨打的史实中可以总结出海权决定国家兴衰;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还可结合时政热点谈做法,如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
材料一:美洲金银地产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措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材料二:由于贸易商、传教士和殖民主义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了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了解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8分)
正确答案
(1) 理解:依靠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获取巨额财富,这就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这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2) 兴起原因:殖民者的采矿业、种植园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印第安人富有反抗精神,不能满足其需要。
(3) 优势 ①政治优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建立于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优势: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贩卖黑奴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优势: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
④地理优势: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略
(26分)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英国崛起的原因。(6分)
(2)在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曾面临过哪些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是如何应对的?(8分)
(3)苏联的崛起和成就曾令世人瞩目,请简述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指出其弊端。(6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30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确立“世界工厂”地位。(6分)(评分说明:答出其一给2分,如答君主立宪制较早确立、较早完成工业革命等,均可同等给分,不超过6分。)
(2)20世纪30年代:问题:经济危机问题。应对:实行罗斯福行政。(4分)
二战后:问题:苏联强大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问题。应对:实行“冷战”政策。(4分)(评分说明:问题和应对措施各给2分。)
(3)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没有积极性。(4分)(评分说明:“成就”方面答一点,每点2分,“弊端”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全题6分)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6分)(评分说明:每点2分,如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加入世贸、亚太经济合作等国际或地区性组织,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如派遣维和部队等具体史实均可给1分,不超过6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可从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思想上文艺复兴等方面来概括总结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两个时间点:20世纪30年代和二战后;也要注意两个时期的困境和应对方法。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遭遇了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遇到的新问题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应对措施是采取了“冷战”。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回答本题时要注意时间点是20世纪30年代;也要注意从成就和弊端两个方面来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崛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设问中的“近30年来”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欧洲的扩张和世界体系形成(8分)
《全球通史》写道:“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这种控制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如在中国或奥斯曼帝国。”
(1)长时段来看,世界体系是在哪一重要因素影响下形成的?(2分)
(2)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对外扩张三个方面扼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6分)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形成为一个整体。(2分)
(2)政治:17、18世纪英法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2分)
经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工场时代进人大机器生产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分)
对外扩张: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使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展开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1分)
本题主要考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问,世界体系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由资本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扩张,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2)问,主要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大国的确立,资产阶级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益,加大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