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结构图

材料二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三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华盛顿说:“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确立并完善于哪一历史时期?对这一制度你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的规定?透过材料所示内容并结合你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原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中孙中山的学说体理了怎样的特点?试举一例予以证明。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材料对于今天中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2)《十二铜表法》。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的基本法。它限制贵族的特权,打破了他们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3)原则:“分权与制衡”。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

(4)①特点: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举例: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或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思想)。②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尉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5)启示:汲取古今之精华,兼收中西之优长、结合国情并与时俱进地加以创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七条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第八条 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之。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是如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分析《临时约法》昙花一现命运的原因。

                                                                                                                                                                 

材料四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与材料四比较,材料三有哪些局限性?依据材料四概括1954年宪法有什么特点?

                                                                                                                                                                 

材料五 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依据材料五分析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6)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政治历程的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 )变化:从夏、商、西周时期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 )特点:皇权高于法律(或法自君出、法律代表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实质:君主专制;人治。

(3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国家视为个人私产、君国一体观念的否定;强调国民一律平等,这是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否定;用法律形式赋予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促进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传统臣(小)民观念的否定;依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强调依法行政,这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封建势力力量强大。

(4 )局限性:《临时约法》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缺乏确实的保障;(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即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直接民权)特点:人民主权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5 )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宪法、法律的保障。

(6 )趋势:专制——民主资产阶级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宪法由一纸空文无法实施到落实和逐步完善。近代民主制在渐进中成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根据任命的政治经验,还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来打算,理智地“设计”出来的。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体现为三权分立。

材料三 受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晚清中国也掀起了共和革命的浪潮。下图反映的是革命力量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图中的三把利剑分别代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他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深入体现。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度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规定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提出的政治纲领是什么?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民权主义”的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邦的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无论贫富均可担任公职。

(2)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效防止了专制的出现。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体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并享有民主权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杰斐逊写《独立宣言》的时候,他的庄园里还有200多名奴隶,也就是说他当时提出所有人生而平等的时候,可能没有把黑奴包括在内。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到后来成为黑奴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从制度层面指出《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你对此有何认识?(9分)

正确答案

(1)意义:有利于废除殖民统治制度;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废除奴隶制度。(6分)

(2)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6分)

认识: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等。(3分。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提出所有人生而平等”“成为黑奴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中可知,《独立宣言》有利于废除殖民统治制度;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有利于废除奴隶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第十九条修正案、第二十六修正案可以看出: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从可以看出1787年宪法存在着弊端,需要完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历史文献与制定机构搭配错误的是:

[ ]

A《权利法案》——英国议会

B《独立宣言》——北美大陆会议

C《人权宣言》——法国三级会议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地位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