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人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2)五四运动。影响: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子。
(3)
(4)特点:① 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原因:① 50、60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的发展;国际形势紧张。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简要说明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前夕中国社会政治和阶级状况的重大变化。据此分析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其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这两次革命特点的不同体现了中国政治潮流怎样的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
(一)重大变化:(1)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前是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中国,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国民大革命前北洋军阀在全国实行统治。
(2)阶级状况:辛亥革命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在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推动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大革命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着民主革命向新的方向发展。
主要不同:(1)斗争对象不同:辛亥革命以清政府为主要斗争对象,大革命以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列强为斗争对象。
领导不同:辛亥革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进行的,大革命是在国民党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
主力军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新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大革命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国民革命军是核心。
指导思想不同:辛亥革命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大革命以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组织形式不同:辛亥革命以同盟会为组织,大革命以统一战线为组织。
(三)共同原因:(1)主观上的领导者的软弱。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大革命中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客观上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辛亥革命在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镇压破坏下失败,大革命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右派镇压下失败。
(四)变化的趋势: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
此题首先时间定位要准(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前夕),政治状况主要回答政局的更迭,阶级状况主要回答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第二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比较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斗争对象、领导力量、革命主力、指导思想、组织形式等方面组织答案。第三问回答原因应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上是领导者的软弱,客观上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国民大革命之前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所以,变化的趋势就是回答: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业至今仍值得我们缅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
请回答:
(1)请以具体事例说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地指出:“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4)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创新或举措: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大革命。
(3)愿因: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相同任务。表现: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4)两岸应摒弃前嫌,共同完成国家统一;应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执信中学是1920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一所中学,以纪念在虎门不幸牺牲的杰出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要求: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指出:“刘少奇同志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大力倡导试办托拉斯,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物资管理流通体制,这些重要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请回答:
(1)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哪些理念与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孙中山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两种教育制度”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由、民主、均富。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同时存在的学校教育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国家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人才和劳动力;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文盲半文盲人数较多。“两种教育制度”思想指导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对构筑学习型社会有重大意义。
(3)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或制度)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