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当始终追求同一目标的一系列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至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忍受苦难的经过,也是他们现在不得不改变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王国的历史,就是屡屡伤害和掠夺这些殖民地的历史,其直接目标就是要在各州之上建立一个独裁暴政……”
“我们这些在大陆会议上集会的美利坚合众国的代表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世界最高裁判者申诉,说明我们的严重意向,同时郑重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现在是,而且按公理也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对英国王室效忠的全部义务,我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大不列颠一切政治联系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
——摘自美国《独立宣言》
(1)据材料归纳,《独立宣言》依据哪两大原则宣布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
(2)《独立宣言》的上述原则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的实践情况如何?
材料二 1929年10月底美国纽约街头有这样的一个场景。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3)该场景揭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指出导致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4) 就如何解决该事件所反映的问题,美国出现了怎样的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
(2)民主原则得到比较充分的实践,如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天赋人权没有得到充分实践,如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
(3)事件: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尖锐激化
(4)争论:以胡佛为代表,主张延续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以罗斯福为代表,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答到了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即可)结果:罗斯福的主张赢得支持,美国实行了新政。影响:通过新政,美国的生产力得到一定的恢复,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美国的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社会秩序得到稳定。
本题通过两个材料,考查了美国历史上两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独立宣言》的意义及其实践;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及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本题难度不大,要注意运用对比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4分)
现代――“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 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 “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 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 ”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4分)
(4)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经济社会改革。
(2)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3)时代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中国梦的主体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制定方针政策要实事求是,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借鉴外来的先进经验;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任答两点)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经济社会改革。
(2)根据材料二信息“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 、“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再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根据材料三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 ,再结合所学知识,在文革结束,党中央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紧扣题意“”中国梦”,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制定方针政策要实事求是,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借鉴外来的先进经验;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中华民国约法》
(注:1914年5月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是北洋军阀袁世凯政府一手炮制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原则和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3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扩大其目的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
正确答案
(1)立国原则:主权在民。(1分)
政治体制: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1分)
(2)规定: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国务员须副署;司法独立等。(答对任一点得1分,共3分)
(3)目的:否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提供法律依据。(2分)
(4)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对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有重要意义。(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和第4条、第16条等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原则和政治体制。(2)《临时约法》规定了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同时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领导的行政权对立法权负责。(3)袁世凯上台后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实际上是为自己独裁提供法律依据的。(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反映了辛亥革命的重要的成果,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但是因为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没有实施。《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炮制出来的为自己的独裁提供法律依据的文件,最终的历史实践证明,复辟独裁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失败。
孙中山早在1921年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造福于民的设想。但是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请根据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简要说明其不能实现的原因。
正确答案
20世纪20~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黑暗、腐败丛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日本侵略、烧杀抢夺;经济凋敝、国力不济;科技落后、人才匮乏。因此,既无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无强大的综合国力来兴建浩大的三峡工程。
本题主要考查有效地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题目本身已给出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的提示,这些思维角度便是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准绳;既然孙中山的三峡工程的设想“不能实现的原因”,那么只要归纳、概括上述思维角度方面的不利条件即可;既然是“简要说明”,就是简要答了一般现象,毋须罗列具体的历史事实。
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结果如何?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10分
正确答案
趋势: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表明农民阶级难以担当救国大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为全国人民所唾弃。
努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并成立全国性的统一政党——中国同盟会;广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开展武装起义,最终赢得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泊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果: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因:主观上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致,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所致。
认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帝国主义同国内反动势力同样都是革命的凶恶敌人。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