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1望风而起                    图2 共和

材料二: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到欧,皆密吾要人,中立之约甚固……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

材料三: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至。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临时大总统告各友邦书》1912年1月  

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

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采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两幅宣传画分别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

(2)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试据材料2、3及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5分)

(3)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结合天京事变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4分) 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分)

正确答案

(1)图一: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分)

图二:共和力量薄弱,革命潜伏着失败危机(2分)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传统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夺权;

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

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的阶级属性(各1分,共5分)

(3)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功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一中华民国等。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

(1)图一展现的全国纷纷倡导民权表明清朝的统治濒临瓦解,图二展现表面是民主的大旗实质潜伏着危险。考查的图片和课本基础知识的结合。(2)材料二三中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对外实行“中立之约甚固”,对外承认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的对外政策的妥协性,加上所学可知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3)根据所学天京事变是封建政权思想的产物,《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提不出合适的革命纲领带有很强的落后性。以孙中山的个人实践 来展现其努力的过程,包括成立政党、建立政权和武装起义等活动。(4)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深化了社会发展进程,为五四运动启发了觉悟,奠定了基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扬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另一种观点: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试题分析:首先要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吕明灼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扬天石则认为辛亥革命并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次可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论证。本题可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总结答案。认为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的可从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总结答案。认为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点也可从上述几个方面总结辛亥革命的局限与失败,进而得出观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辛亥革命是近代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2011年是这场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下面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言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压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问题:

(1)据材料一,广州、武汉和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选择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方面来分析材料二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3)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0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为了维护中华民国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在这之前,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哪些努力?

正确答案

(1)理由:广州: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孙中山籍贯。

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

南京: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首都、《临时约法》。

(2)理由: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责任内阁制。

(3)努力: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试题分析:(1)根据三座城市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史实说明即可,广州: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孙中山籍贯。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南京: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首都、《临时约法》。

(2)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责任内阁制,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3)结合所学,归纳孙中山从民国建立到1920年间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北洋军阀的一系列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点评:材料式问答题一般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因此审清题意十分重要:①审提示语  ②审关键词(中心词),即提示答题围绕的中心词和落脚点。③审条件限制词(时间、空间、频率等),即答题的时间、空间范围(如上题“广州、武汉和南京”“ 在这(1920年)之前,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哪些努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辛亥革命探究(14分)

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问题: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4分)

(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内涵:革命发展迅速,清朝迅速灭亡揭示了其失去民心,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员伤亡小。(2分)清政府腐朽衰败之极、革命势头迅猛、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2分)

(2)表现:北洋军阀专制、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3分)联系: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1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原因: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1分)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2分)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3分)

试题分析:(1) 内涵:从材料一中“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和“一次成功,兵不血刃”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和材料三中的“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可知原因有二:一是清政府方面的,一是革命派自身方面的。

(2)表现:应该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现实去回答:一个是从统治者和政局角度,一个从革命派想要建立的民主制度角度。内在联系:应从革命的不彻底角度回答,即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存在。

(3)根据材料三回答,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等信息可以依次得出其原因是“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

材料三 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降低台海紧张,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中华民国中枢暨各界庆祝100年国庆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影响:开创了近代民族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2分)

失败原因: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限制(2分)。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动国民大革命;(2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分)(若只答实现两次国共合作可得2分)

(3)角度:材料二从祖国统一的角度,材料三从两岸和平的角度。(2分)

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答出一点即可,2分)

试题分析:(1)问关键信息是:“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问主要历史功绩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内战(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内战(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3)问角度不同,大陆是从统一大业,台湾是从两岸和平。共同纪念的原因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辛亥革命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下一知识点 : 黄花岗起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同盟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