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盟会
- 共354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纸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方等《戴季陶传》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4分)
(2)材料二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影响的状况如何?(4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近代报刊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4分)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范围有限,农村受到的革命触动较小。(4分)
(3)辛亥革命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但是传播非常艰难与缓慢。(言之有理即可)(6分)
此题错误率较高。在做第(1)问是有很多同学灭有答出材料中体现的“近代报刊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只是把教材中辛亥革命的意义默写了一遍。在做第(2)问是要求从辛亥革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答,同学们多写出了广度,没写深度方面。材料中体现的是对辛亥革命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在做第(3)问是有部分同学只写了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其局限性没有答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2分)
(3)新中国成立前后,法制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 年,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4分)
正确答案
(1)特点:法律是由君主制定的,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工具;(1分)皇权大于法律。(1分)
(2)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2分)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新宪法。(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等信息可以看出答案。(2)近代资产阶级法治建设的重要的成就就是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3)此题考查的相对简单,主要是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在50年代前的成就。主要是两部文献,一个是《共同纲领》,一个是1954年宪法。
点评:古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明显的不同。古代的法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是为君主的统治服务的;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是体现的人治到法治转变的趋势,体现了人民主权,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保障。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西方国家大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近代政体的,这也需要掌握。
(15分)
材料一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摘自《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7分)
正确答案
(15分)
(1)主要教育思想: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8分)
(2)评价角度:郭斌和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
革命党人是从曾国藩镇压农民运动和镇压人民反侵略运动的角度评价的。(3分)
标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2分)
影响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情况、时代性、评价角度等。(2分)
本题考查古代的教育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试题难度较大。
(1)该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分析材料一,概括曾国藩家书中提出的主要教育思想:“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一身能勤敬”;“子弟力戒傲惰”。即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
(2)材料二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为曾国藩“才德兼备,文武兼资。”;革命党人从革命史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的角度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对历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防止以偏概全,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占有史料的情况、史学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请回答:
(1)上述宣传漫画大概创作于何时?(2分)
(2)图片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局势?(2分)
(3)你如何理解图片二的内容?(2分)
(4)图片三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4分)
(5)上述宣传画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或观念?(2分)
正确答案
(12分)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或者1911年、1912年左右。(2分)
(2)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分)
(3)共和观念激荡全国;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4分)
(4)国家主权在民。(2分)
(5)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史实(1)根据漫画中的“共和”等字样可以判断是在辛亥革命期间(2)图片一的标题 《望风而起》其意义是在武昌起义成功以后,清政府内部各省份纷纷宣布独立的情况,政府土崩瓦解(3)本问要注意到材料中的细节,高举旗帜的是军阀而且是孤身举起大旗等,可以总结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脱离群众、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和在社会中的深刻影响等(4)结合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字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意义(5)本问的要求是社会上的思潮即是民族观念深入人心。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综合概况能力。
(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5分)
正确答案
(1)袁世凯对革命党既有军事镇压,又有政治议和。(2分)原因:袁世凯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壮大自身实力;为了控制全国革命形势。(3分)革命党对袁世凯既要反抗其军事镇压,又要积极拉拢其反正。(2分)原因:革命力量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希望拉拢其壮大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成果。(3分)
(2)主观上袁世凯是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但他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逼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5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袁世凯主张和议的原因是其对权力争夺的野心,学生在解答本题需要建立起袁世凯与革命党的双向联系。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评价分析的能力,评价时要一分为二的分析归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解答本题的时候既要看到他的政治野心,还要认识到他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革命胜利的重要政治力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