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15.[物理——选修3-5]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B.卢瑟福发现了物质的放射性,从而确定了原子核的组成

C.用相同频率的光照射同一金属,逸出的所有光电子都具有相同的初动能

D.由玻尔理论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其电势能减小,核外电子的动能增大E.平均结合能小的原子核结合成或分解成平均结合能大的原子核时一定放出核能

(2)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物体A和B,它们相距s,在距B为2s的右侧有一坑,如图所示。A以初速度v0向B运动,为使A能与B发生碰撞且碰后又不会落入坑中,求A、B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应满足的条件。已知A、B碰撞时间很短且碰后粘在一起不再分开,重力加速度为g

正确答案

(1)ADE (2)见解析

解析

(2)解:设A、B质量均为m,它们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若A能与B相碰,

则有:

设A与B碰前速度为v1,碰后速度为v2; 由动能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A、B粘一起不落入坑中的条件为:

联立并解得: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

解题思路

要使AB能相碰,则A到达B时速度不为零,根据动能定理列式,从A到B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求出与B相碰前的速度,AB相碰的过程中,动量守恒,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列式,要使A、B粘一起不落入坑中,则到达坑前速度减为零,根据动能定理列式,联立方程即可求解

易错点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能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的直接应用,要求同学们能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不落入坑中的条件,注意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要规定正方向

知识点

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光电效应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B由玻尔理论知道氢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放出光子

C从高空对地面进行遥感摄影是利用紫外线良好的穿透能力

D原子核所含核子单独存在时的总质量小于该原子核的质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衰变速度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5 分

35.[物理-选修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每错选1个扣3分,最低得0分)。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B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大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小轨道时,辐射光子

C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过程中可同时放出三种α、β、γ射线

D温度升高,原子核的半衰期变小

E质子与中子结合成氘核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正确答案

A,B,E

解析

A, 物理学发展史,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说明了电子是原子的构成之一, 原子可以再分。正确

B,向内跃迁,释放能量,辐射光子   。 正确

C,一次衰变,不可能同时有阿尔法和贝塔放出。   错误

D,半衰期与温度没有关系, 错误

E,氢弹,核聚变的原理, 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 ABE

考查方向

物理学发展史,电子跃迁, 原子核衰变,以及核反应的知识

解题思路

掌握基本的物理原理 和物理学发展史。

易错点

原子衰变的细节问题,特别是半衰期,衰变放出的射线问题

教师点评

考察物理学基本的原理 ,概念的理解, 物理学史的常识。一般出现在试卷的前面,或者选修部分的'送分"题。

知识点

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核衰变及半衰期、衰变速度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第28、29题为物理题,第30、31题为化学题,考生从两道物理、化学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8. [物理—选修3-3]

⑴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当气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气体的压强一定变大

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D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⑵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则气体在状态a和状态b的温度之比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本题包括3小题,只要求选做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7.模块3-3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热量不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减少

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不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D.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

E.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F.晶体在物理性质上体现为各向异性的微观机制是其分子的规则排列

   (2)一个水平放置的气缸,由两个截面积不同的圆筒联接而成。活塞A、B用一长为4L的刚性细杆连接,L=0.5m,它们可以在筒内无摩擦地左右滑动。A、B的截面积分别为SA=1000px2,SB=500px2,A、B之间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两活塞外侧(A的左方和B的右方)是压强为P0=1.0×105Pa的大气。当气缸内气体温度为T1=525K时两活塞静止于如图11所示的位置,

①现使气缸内气体的温度缓慢下降,当温度降为多少时活塞A恰好移到两圆筒联接处?

②若在此变化过程中气体共向外放热500J,求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

18.模块3-4试题

   (1)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被称为光导纤维之父。光纤由折射率为n1的内芯和折射率为n2的包层构成,则n1(          ) n2(填>,<或=)。若光导纤维长度为L,光以入射角射到内芯与包层的界面上,如图12所示,已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则光在内芯中传播的速度为(       ),光信号从光导纤维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时间为(              )。

(2)如图13所示,甲乙两船相距40m,一列水波在水面上从左向右传播,当某时刻甲船位于波峰时乙船恰位于波谷,且峰、谷间的高度差为0.4m。若波速为4m/s,通过计算回答:① 9s后甲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状态?② 9s内甲上下运动了多少路程?





17.模块3-3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热量不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B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可能减少

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不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D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

E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F晶体在物理性质上体现为各向异性的微观机制是其分子的规则排列

(2)一个水平放置的气缸,由两个截面积不同的圆筒联接而成。活塞A、B用一长为4L的刚性细杆连接,L=0.5m,它们可以在筒内无摩擦地左右滑动。A、B的截面积分别为SA=40cm2,SB=20cm2,A、B之间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两活塞外侧(A的左方和B的右方)是压强为P0=1.0×105Pa的大气。当气缸内气体温度为T1=525K时两活塞静止于如图11所示的位置,

① 现使气缸内气体的温度缓慢下降,当温度降为多少时活塞A恰好移到两圆筒联接处?

② 若在此变化过程中气体共向外放热500J,求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

18.模块3-4试题

(1)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高锟被称为光导纤维之父。光纤由折射率为n的内芯和折射率为n

的包层构成,则n           n(填>,<或=)。 若光导纤维长度为L,光以入射角射到内

芯与包层的界面上,如图12所示,已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则光在内芯中传播的速度为       ,光信号从光导纤维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时间为              。

(2)如图13所示,甲乙两船相距40m,一列水波在水面上从左向右传播,当某时刻甲船位于波峰时乙船恰位于波谷,且峰、谷间的高度差为0.4m。若波速为4m/s,通过计算回答:① 9s后甲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状态?② 9s内甲上下运动了多少路程?

19.模块3-5试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尔的三个假设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发光现象

B卢瑟福在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C居里夫人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D爱因斯坦为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

(2)假设高速运动的粒子与一个静止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某点的氮核()发生正碰。碰后产生两个新核,在磁场中形成如图14所示的两条半径分别为R和r (R> r)的圆形径迹。其中R是质量较小核的经迹,r是质量较大核的经迹。

①请写出该核反应方程;

②求出碰前粒子的速度(质子质量为m,电量为e)。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下一知识点 :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玻尔模型和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