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8年时间里,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材料二:1959——1993年全国人大、政协召开情况简表(下表)。

材料三: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1)材料一反映了“文革”期间的哪些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并说明民主法制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时代的基本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分析,我国新时期加快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现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摧残。原因:“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利用。(2)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日趋制度化、法律化;加快立法工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前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

1979年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登载了一则新华社短讯:“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上午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委会副主席费·吉布尼和保·阿姆斯特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和夫人。会见时邓小平副总理同来自美洲的朋友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从上述报道中,人们看到的只是礼节性的外交辞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出版后,人们从中发现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此语一出,石破天惊!

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多次阐述。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是做了明确的论述。

请回答:

(1)A.(文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谈谈你的推测。(4分)

B.(理科生做)1979年11月邓小平的谈话的历史背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辟,它的标志是什么?(4分)

(2)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再次谈论这些问题起到什么作用?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你认为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吗?说说理由。(12分)

正确答案

(16分)

(1)A.没受重视的原因: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 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言之有理,两点即可,4分)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分)

(2)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分)

不能;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6分)

试题分析:(1)A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1979年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计划经济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邓小平当时的职务仅是副总理;中共领导层的认识存在分歧,没有形成统一认识。B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开始。

(2)1992年“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79年的谈话如果公开,不能起到南方谈话的效果,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能接受,经济转型的条件也不具备。

点评:历史原因类问题:(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09年2月12日《环球时报》第六版转载了一篇韩国《中央日报》2月11日的文章,原题是《中国拯救资本主义?》,其中一段写道:中国网民最近热衷转载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跟帖无数,引发很大反响。文章大意如下: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2)材料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背景,但文中引述的这段网文并不完全准确,指出其中表述最不准确的一句话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3)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重申了哪些经济发展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了哪些建设性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最不准确的:“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改为:1979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

(3)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

(4)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现代——“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第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的三步走战略。——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4)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正确答案

(1)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经济社会改革。

(2)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3)时代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中国梦的主体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制定方针政策要实事求是,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借鉴外来先进经验;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任答两点)

第(1)问据材料“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可以从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与个人自由人权、进行经济社会改革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3)问考查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可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回答;第(4)问谈对中国梦的认识,可从中国梦的含义、前提、如何实现等方面回答。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十一届三中全会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4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