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此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

材料二:雷锋精神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世界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值得我们尊重。正如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角度,说说雷锋的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启示。(11分)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12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雷锋精神激励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要向雷锋学习。(4分)

②文化的影响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活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国家号召向雷锋学习,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学雷锋的环境并激励着我们成长。(4分)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雷锋精神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2) ①“各美其美”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分)

②“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

③“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微型机和活力。(6分)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难度不大, 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透彻,全面。文化的作用的角度主要是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主要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等方面。考生据此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即我们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同时尊重其它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而目前,我国有农民工2.42亿人,其中“80后”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打工主体。他们不仅在超时加班、报酬低微且易被拖欠、劳动环境差等问题上维权意识比较强,而且学历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打拼,更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

材料二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用工难,另一方面却又是就业难,两难并存。这“两难”,既是劳动者的困惑,也是企业的困惑,更是政府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1)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转变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谈谈你的认识。(14分)

(2)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就如何化解“两难”问题,实现和谐共“舞”提一些建议。(12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材料一 中国正在经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向市民转移过程,城镇化进程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如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城镇化土地问题等正在逐步破解。中国正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和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材料二 文化是城市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在,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 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他们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抓住机遇,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的素质。他们还根据绍兴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沉淀所表现出的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不断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和而不同”、共生共存,提高了城市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绍兴市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12分)

(3)推进城镇化,要注重城镇化质量,避免“快而不优”,“大跃进”式的推进,切忌“贪大求洋”、“千城一面”,粗放发展。试就此对我国城镇建设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3分)②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正是因为不断分析、破解城镇化过程中的新问题,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速。(3分)③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不断创新。中国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4分)(若运用规律的知识回答可酌情给分)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3分)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3分)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分)④“和而不同”、共生共存,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绍兴城市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吸收,推动了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城市的和谐。(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①尊重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城镇的个性特色。(2分)(对第一点若回答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的飞跃,注重城镇化质量和效益,可酌情给1分)

试题分析:(1)本题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考查,即对学科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程度的考查。设问是分析我国城镇快速发展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材料,选准角度,从联系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辩证的否定观等知识点来展开。(2)本题是依据题中的设问进行简要说明的一种题型。答案要求紧扣题意,简明扼要。是灵活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比较等能力的题型。答好简答题,要注意答案的简洁性和逻辑性。本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去说明。(3)解答本题时,要力求简洁、准确、概括,文字量不宜过多,做到直接明白,不加修饰,不过多解释。本题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我们需要展开知识点,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知识点来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09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主题曲《像你一样生活》歌词说:“我要像你一样生活,你不是遥远星空最灿烂的星座,一点一滴的爱心点亮万家灯火……我要像你一样生活,你不是神州大地最美丽的花朵,一生一世的善良化作人间春色……”。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让人们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体会到了一种品格的伟大。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正确答案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这一活动,对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5分)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造就一代合格人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青少年接受熏陶。(7分)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的限制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我国之所以要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点评: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的读设问,看设问中要求的知识范围是什么,把这个范围内的知识点准确回忆出来,然后拿知识点和材料进行比对,两者相结合就是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2分)材料一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惊醒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二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文化体制改革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二十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指导,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材料三 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明间,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庸俗、低俗、媚俗类节目惊醒整饬。7月2日,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在作“媒介的责任”专题讲座时表示,低俗电视节目应坚决叫停,在文化监管方面,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放任不良文化因素蔓延,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总结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至少三条),并简要说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无形手和有形手”结合起来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政府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该如何作为?(12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由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重要。(3分)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2分) ③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分) ④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提高国家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借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3分)

(2)原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5分)“两手”结合的原因: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发展文化产业要发挥市场调节这只“无形手”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弊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这只“有形手”的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5分)

(3)①政府是有限政府,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该既有所为又有上不为,依法行政;(3分)②政府的职能是管理和服务;(2分)③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2分)④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依法切实履行好文化职能,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引导,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5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校高二学生积极开展了“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主题系列活动,有主题班会、歌咏比赛、办板报、发微博,对外国友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社区做志愿者服务等,表达爱国热情,用实际行动推动梦想的实现。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该校学生开展主题系列活动的依据。(10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4分)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开展上述活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3分)③文化塑造人生。开展上述主题系列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分)

试题分析: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什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和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等几个角度具体回答,注重联系材料中该校学生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进行理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材料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为支柱产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8分)

材料二 瘦弱的她,冲入滚滚车流救下受伤女子。2012年3月1日,山东烟台女孩刁娜出现在济南泉 城广场学雷锋活动上,虽然还只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路,但她的倩影却让所有看到的人忍不住赞美一句“中国最美女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曾表示,“人需要“义利观”,义在利之上。而且社会观点会更加丰富、多元,不过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除了经济价值,还有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请你谈谈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今天,如何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8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来重要。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影响人,又塑造人。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城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2分)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2分)

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壮会主义的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2分)

④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创新。(2分) (答出“建设和谐文化,可以给1分)

试题分析:(1)该题原理范围固定,学生需要在制定的知识范围内根据材料内容和问题要求选择合适的原理进行回答。充分释放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注重的是文化的作用,故学生可以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对人的作用、对综合国力提高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具体回答。(2)如何发展我们的先进文化是措施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运用能力,从发展先进文化的大环境条件下,要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注重加强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建设,还需要回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落后腐朽文化等。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_________,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________的作用。

正确答案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  健康素质  精神食粮  不可替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全民普及电脑习惯了键盘敲字的今天,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因其担负着“振兴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而获得赞誉。但他们将一些早已埋葬于历史尘埃的生僻字词用于比赛,靠疯狂背诵也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央视推出此档节目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其中听写众多生僻字,靠死记硬背更是对中学生的摧残。”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你的理由。(9分)

正确答案

(1)赞成。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单纯考察对文字的读写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以提高收视率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振兴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明”的初衷受到扭曲和疏忽。文化传承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要体现时代精神。单纯考察对文字的读写记忆,难以传承汉语文化。

(2)反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媒体的参与与推动有利于营造汉字传承的氛围,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要充分运用传媒手段普及、传承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需要重视汉字的读写记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观点辨析题,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要对应教材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如果赞成,则从此项文化活动对人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文化传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不是单纯考察读写记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反对,则从此项文化活动对人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汉字的重要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嫦娥三号”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头一次执行任务,更增加了风险。为避免这些风险做了大量地面试验,在北京建立了着陆试验场,包括模拟月球表面月球车行走试验场地。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10分)

(2)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面临的风险?(12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5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嫦娥三号任务发射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的技术产品再次发挥突出作用。这表明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5分)

(2)①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由于发射风险极大,我们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4分)

②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要保证“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要把发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航天人必须敢于攻坚、勇于创新。(4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的要求,以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嫦娥三号”在文化生活角度应主要从科技方面去理解,对于“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文化意义,学生可从文化、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等角度展开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哲学有关知识,说明应对“嫦娥三号”发射风险的措施。应对发射风险,需要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树立创新意识等角度展开说明。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文化对人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