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对人的影响
- 共2908题
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且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家国伦理”使中国人把家、房看成最终的情感归宿地,在住房消费上有着强烈的愿望。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国人独有的“家国伦理”对家更加看重,更愿意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不愿意租房。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当代中国人对于“家国伦理”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在住房问题上要做到理性消费,避免成为“房奴”。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展。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通过阅读红色文学作品、倾听红色故事或报告,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请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经典进校园”能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③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红色经典进校园”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④精神文明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红色经典进校园”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和能力,自2007年9月1日起,由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中央电视台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宣传,推出了“节能减排我行动”等多个系列报道,努力营造一种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
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节能减排系列活动和宣传报道的开展,有利于创设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会逐步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③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加强对节能减排的宣传报道,营造节能减排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末,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拥有了新的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要坚持正确文化创作方向,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能够塑造人生。②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健康向上文化,有利于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文化与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人发展大繁荣)。
材料一:201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广东围绕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办好一次展、制作一个专栏、开展一次能源紧缺体验、开好一次会、组织一次专家行、办好一件实事、做好一系列推广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宣传国家及省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传播节能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营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节能全民行动,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起好步、开好头。
材料二:2011年7月29日,我国某大学学生对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他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七个一” 活动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人们参加 “七个一”活动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说明,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简述“七个一”活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开展“七个一”活动对人们交往行为和方式、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深远持久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参加 “七个一”活动能增长人们的环保、节能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能够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和提高审美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2)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节能理念和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项活动有利于提高全民参与节能的积极性,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③对人们价值观的驱动和导向作用。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文明健康的价值取向。
(3)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它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家庭条件和客观外界条件不同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出行方式不同。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们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2011年8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的38集电视剧《中国地》得到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高度评价。该剧以真实历史故事为题材,淋漓尽致地展示和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可欺、不能辱,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之民族精神,描述了普通民众为保卫家园而血战日寇的壮烈事迹:“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军队和步步紧逼、志在亡我的日本侵略军,辽宁省朝阳市清风岭地区一个叫“赵老嘎”的汉子毅然揭竿而起,武装起自己的家人及全村村民,誓死坚守脚下的这片中国地。曾经的军旅生涯,让导演阎建钢的作品充满了歌颂战争年代不屈人物品质的阳刚之气,并能够做到以小见大。《中国地》取材角度虽小,但却极具典型性,可以说是抗战全局的一个社会缩影,本剧正以此来拓展和激发观众的视野和联想,使我们看到,进而想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下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事迹。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观众喜爱电视剧《中国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如何进行文化创作,并说出其唯物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观众喜爱《中国地》是因为该剧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动力。②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观众喜爱《中国地》是因为该剧展示和讴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观众喜爱《中国地》是因为该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时,应在尊重历史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②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化创作时,要注意讴歌人们群众热爱生活、勤劳勇敢的一面,以发挥这些精神的作用。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
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
“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
见之,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上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孟子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2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孟子学为丧葬、买卖屠杀、行礼跪
拜之事,无不说明周围文化对孟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2分)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周围文化环境对孟子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
的。(2分)
(4)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自觉学习、主动感悟优秀文化。孟母最终
选择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了这一点。(2分)
(5)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的人生。通过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孟子成为中国文化史
上的“亚圣”。(2分)
本题以孟母三迁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文
化生活道理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
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的人生等角度加以结合
材料分析。
近年来,浙江省遭遇了较严重的用工荒,不少企业因难招也难留工人而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但B企业风景这边独好,该企业在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员工职业技术培训;建设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并免费提供图书阅览等;出资组织留在公司过年的员工到周边地区旅游。企业营造的良好氛围使员工们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劳动积极性普遍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也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而日益提高。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B企业的做法对解决“用工荒”难题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企业在文化建设上舍得投入,既增强了对员工的吸引力,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这说明在经济发展中,企业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影响人。B企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组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员工从中得到精神愉悦和文化熏陶,提高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一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材料二 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记者到各地海采“家风是什么”,调查结果五花八门,大多数的家风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人家庭观念淡漠,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原因:一:“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落后的替罪羊,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牌位.烧家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大家族逐步解体,家庭以围绕下一代为主,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家风的方向,三:大量到城镇务工的乡村青壮年,无法避免的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理念所影响。
材料三 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健康向上,积极创新;另一方面,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建“小家”,为“大家”.
(1)结合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家风传承的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二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整个社会家风的形成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家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每点3分,共12分)①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优秀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弘扬家庭传统美德,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③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优秀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④家风传承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10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传统大家族逐步解体,家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牌位,烧家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4分)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理念,对外来务工人员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3分)
(3)(4分)①树立创新意识,家风建设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分)②搞好局部,建“小家”,为“大家”通过家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属于意义类的解答题。考生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可从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说明传承优秀的家风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的特点和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2)本题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知识。对于整个社会的家风形成的原因,考生可以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角度说明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牌位、烧家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最后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
(3)本题要求请唯物辩证法角度就家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考生可以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也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其他角度分析说明的,只要言之有理,只要属于唯物辩证的范畴同样可以得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