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共568题
读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河流域为陆地 (填自然带名称)的最大分布区。①河上游的植被破坏,将对下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有 。图中甲河段(仅考虑地球自转) (填东、西)岸沉积明显。
(2)图中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但自然带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现象
体现了 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 为基础。
(3)图中Ⅲ时期隆起的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 (填挤压、张裂)形成的。该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 性特征。
(4)实地考察发现图15中Ⅲ时期山脉西坡雪线比东坡低,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带 泥沙淤积、河道淤塞、严重影响河水质量,引发饮水问题(合理即可) 东
(2)纬度地带性分异 热量
(3)南极洲 美洲 挤压 整体性
(4)西坡为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
试题分析:
(1)亚马孙河流域为世界上热带雨林带最大的分布区;上游植被遭破坏,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淤塞、严重影响河水质量,引发饮水问题;南半球向左偏,西岸侵蚀,东岸沉积明显。
(2)②、③、④三地都位于沿海,自然带南北方向上更替,以热量变化为基础。
(3)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形成的。区域从Ⅰ至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是由于地形的隆起造成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4)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西坡位于迎风坡,降水多,积雪量大,导致西坡雪线比东坡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南美洲地形图及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带遭破坏带来的影响、自然带的地域分异、安第斯山脉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雪线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读“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地下水埋深影响系统水盐垂直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地表积盐分别与干燥度、潜水水位之间的关系及原因。(9分)
(2)此图原理除适用华北平原外,对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有极大的指导性,如宁夏平原。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
正确答案
(1)读图可知,地表积盐与干燥度大致平行,因干燥主要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在非雨季,地表积盐度与地下水位基本平行,进入雨季后,由于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补给,淋盐明显,则成反比。
(2)合理灌溉,排灌结合,杜绝漫灌、浸灌,可以人工调控水盐运动。
试题分析:
(1)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地表积盐与干燥度大致平行,因干燥主要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在非雨季,地表积盐度与地下水位基本平行,进入雨季后,由于地下水位高,地表积水补给,淋盐明显,则成反比。
(2)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应注意合理灌溉,排灌结合,杜绝漫灌、浸灌,可以人工调控水盐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地下水埋深影响系统水盐垂直运动示意图”为材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表积盐分别与干燥度、潜水水位之间的关系及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0分)
(1).根据水系图,判断法国的地形地势特征。2分
(2).图一中A、 B、 C三条河的干流中,一岸陡崖连绵的是什么河?该河流的干流最有可能沿什么地质构造发育? 2分
(3).描述图二中葡萄种植园的分布。2分
(4).从自然环境分析影响乙图中作物分布的共同的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各自发展的气候因素。4分
正确答案
(1).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高西低),西部为河谷、平原,东部为高原、山地。
(2).C河 断层。 (3).葡萄种植主要在法国的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和河谷平原地区。
(4).相同点:都位于河谷或盆地平原区;水源丰富。
北部小麦甜菜分布区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光热不足;南部葡萄种植区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要解决灌溉水源的问题。
试题分析:(1)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应指出该地的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可从图示的河流流向分析该地区的地势分布特征。(2)根据河流两侧的支流分布可判断河流沿岸的陡崖分布,陡崖发育一般反映断层结构。(3)直接根据图示的分布判断即可。主要从气候、地形条件考虑。(4)图示作物的分布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源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结合图示两种作物类型的差异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的差异影响,故其共同点主要从地形和水源条件分析,而制约因素可结合两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掌握地形特征的一般分析思维,特殊的地形地貌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和掌握从自然因素的各个因素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比较分析和答题的完整性。
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农业部农情调查,从2008年l0月下旬以来i北方冬走区的降水明显偏少。降水量较常年问期偏少五成至八成:。出骧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截至2009年2月5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57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482万亩。土地龟裂、河流干滑,地里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危险
材料二 我国季节性干旱多发区分布图
材料三 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 r
(1)从材料分析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
(2)缓解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填空)。 ,
E.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3)ABC是我国三个千旱严重地区,.但是三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不同。试分析说明B地区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4)根据材料,描述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
正确答案
(1)北方冬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锋面雨带推移影响,降水主要集中7、8月(夏季),冬春季节降水少;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今年北方冬麦区的降水较常年少;春季是冬小麦的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
(2)ABCDE
(3)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形成伏旱。
(4)干旱灾害在我国地区分布广,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季节性明显(有时持续时间长)。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分析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冬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锋面雨带推移影响,降水主要集中7、8月(夏季),冬春季节降水少;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今年北方冬麦区的降水较常年少;春季是冬小麦的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
(2)缓解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严重的主要措施是:长江水北调、黄河上游水库向中下游输水、合理利用地下水、适时进行人工增雨、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所以选择ABCDE。
(3)B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形成伏旱。
(4)根据材料,我国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干旱灾害在我国地区分布广,东部季风区危害较严重;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季节性明显。
点评:我国干旱分布的面积广,但是不同地区发生旱情的时间往往不相同,如华北主要是春旱,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为伏旱。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艾丁湖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但20世纪80年代后,湖面面积逐年在减小。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措施,艾丁湖得到了“复活”,湖面面积逐年增大。
材料二:洞庭湖面积变化表
(1)艾丁湖湖泊萎缩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1分)
(2)洞庭湖水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2分)
(3)下列湖泊因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大大缩短了湖泊生命周期的是 。(1分)
(4)大量围垦对湖泊环境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正确答案
(1)过度利用水资源(1分)
(2)盲目大规模的围垦、泥沙淤积(2分)
(3)D (1分)
(4)筑堤建好改变了湖区的地表形态,削弱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围垦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影响到水禽的栖息、繁衍,围垦使生物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影响自然风光等等(任答四点得4分)
本题考查湖泊的治理与开发。(1)艾丁湖为内陆湖,其湖泊萎缩主要反映入湖径流量减少,主要从人类活动大量引河流水,导致入湖径流量减少分析。(2)洞庭湖为外流湖,其水面缩小主要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分析。(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应为淡水湖,且周围工业发达,故选D项。(4)围垦湖泊的负面影响主要从湖泊的生态功能:调节局部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河流径流量;降解水中的污染物质等方面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