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
- 共1482题
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海内外,所有华夏儿女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总结这一事件对中国百年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巩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颁布了《临时约法》。指出《临时约法》的重要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对我国近代化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4)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哪些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再次携手合作,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名称:中华民国。
(2)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贡献: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这标志着国共首次合作的实现。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5)事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破除传统陋习方面的两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成立(或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发展趋势。
(2)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
(4)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注重法律公平正义。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实践: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
近(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材料三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四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原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各自原因。并分析“中体西用”论指导社会实践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到上世纪90年代苏俄(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牛顿力学和热学的确立。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扩张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2)成果:政治: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移风易俗。
(3)原因:改革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保守派:维持了封建制度。 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不根本变革中国政治体制,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4)曲折举例:国内战争时期,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继失败,苏联最终解体。
材料一 “我国民苦满清专制久矣。自去年武昌起义三数人登高一呼,万峰响应。义旗一指,各省景从,不及旬日之劳,……四千六百九年(注:辛亥革命前后以汉族始祖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的一种纪年法)之旧物光复于一朝,扫二百六十六年之淫威尽除于一旦。”
——《今日之日》(《申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七日)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8月)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以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陈独秀《〈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1923年第一期)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述辛亥革命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陈独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意义:推翻满清专制统治。不同:材料一侧重民族革命(或反满),材料二主要侧重思想。
(2 )局限:脱离大多数的民众;更进一步的思想解放。时代背景:中华民国有名无实;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使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放(或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3 )①陈独秀只看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没有看到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陈独秀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作用,这具有一定片面性。③同时,陈独秀认识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思想解放任务的艰巨性,这具有合理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1)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
(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
(3)从横向讲,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从纵向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
(4)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辛亥革命是一场城市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凤凰网201 0.11.19
材料2:众所周知,1900年至1911年期间,上海连续演绎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政治剧,比如爱国学社、张园国会、苏报案、民立报,还有同盟会中部总会等等,这些剧目均具有全国影响和重大意义。
——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
材料3: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2,分析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上海代表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3,概括辛亥革命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辛亥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
(2)上海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其失败的教训为继续探索新的民主革命道路提供了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要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斗争和探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4)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一起被殴。
材料二:“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地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历史分析材料一中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鲁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国建立,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而政府软弱妥协,激起国人愤慨。
(2)反对盲目排日情绪;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
(3)评价:其观点的合理性: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其观点不合理性: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