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
- 共1482题
(11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才有可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实际,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这次会议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探索到了怎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和对外政策方面发生的历史性转折。(5分)
正确答案
略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歌,顾名思义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19世纪前,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国歌,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歌词中“揖美追欧”和“旧邦新造”分别指什么?(2分)
(2)当时我们“揖美追欧”的过程中颁布了哪个重要的法律文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文件的历史意义?(2分)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949年,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3)为什么说《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国人民的心声?(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华民族在此次最危险的时刻能最终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向西方学习;(1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或中华民国的建立)(1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意义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分)
(3)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团结抗战,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分)
根本原因:抗日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的抗战。(2分)
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1)(2)围绕中华民国进行考查,“揖美追欧”指的是向西方学习,“旧邦新造”是中华民国成立。法律文件,很明显指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可以了。(3)(4)注意时间是三十年代,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必须“万众一心”,团结抗战。(4)实际是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在知识很好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五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①材料一、二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2分)
②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2分)
③材料四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据此有的同学说辛亥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请评价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④按照材料五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11分)
正确答案
①民主革命的任务;民主革命的影响。(2分)
②思想解放;启迪革命。(2分)
③不正确。(1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2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2分)
④a.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4分)b.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c.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封建陋习等;(2分)d. 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2分)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2分)
略
述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内容及影响。 (10分)
正确答案
(1)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影响: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试题分析:注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⑦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点评:学生要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其未能得以真正实施的原因;初步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约法的不同评论;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材料二 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亦可因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五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
——笑蜀编《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材料六 中国民主同盟曾系统地提出了他们所追求的宪政民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要求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派联合政权,实行民主政治……”
——中国民主同盟《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4年)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二中的“调查”指什么?此话表明慈禧太后同意立宪的真正目的是什么?(4分)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努力(6分),你认为应如何评价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成果(5分)?
正确答案
(1)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用由清朝朝廷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办法,来消除革命危机,从而维持满洲贵族统治的国体。(4分)
(2)努力:①维新变法运动力主实行君主立宪。②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创立民主共和制度。③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封建观念。④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斗争。(6分)
评价:①初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②由于帝国主义、封建落后势力的存在、民主思想不发达等原因,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很不完善,而且不能认真实施,其成果是有限的。(5分)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并进行整合的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调查”指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慈禧这一做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第(2)题综合上述材料:材料一是指维新变法力主实行君主立宪,材料三是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创立民主共和制度。材料四中“德、赛两先生”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制度,材料五和六可知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斗争。对这些做法的评价一分为二:肯定积极,指出消极和不足。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道。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2)材料中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种“历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正确答案
(1)正确(2分)。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分)
(2)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0分)
略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不赡养父亲。……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主要教授读、写、算等知识,弦琴学校则教授音乐、唱歌、朗诵等(在古风时期,文法、音乐教育往往是在弦琴学校中结合进行的)。这两类学校都是私立、收费的。儿童上学、放学均有“教仆”陪同,以避免儿童接受街头的不良影响。教仆大多为有一定知识的奴隶。文法学校、弦琴学校的教师一般是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民,也有一些是赎身的奴隶。
——摘自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二 英国资本家的工厂里广泛使用童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工人阶级的反抗,同时更是为了对工人阶级更好地、更直接地剥削,不得不作出让步,(英国政府)在“工厂法”中规定童工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义务教育,必须交上学证明才能进工厂参加工作。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更为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继续拨款扶助教育,全国划分学区,学区内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国民教育与宗教分离,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等,从而使教育国家化的制度最终形成。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材料三
材料四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材一律禁用。在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有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五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于1983年4月提交了一份报告,为提高教育质量,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重建教育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学生的才能,帮助其从事终身的学习。他们建议要重视“新基础科目”(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增加学习时间,提高教师素质。
——摘自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教育对当时雅典社会产生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欧洲在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材料四、五,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和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教育举措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4分)
(4)综合上述,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信息:梭伦改革重视儿童教育;古代雅典存在明显的男女社会差别;古代雅典教育以私立收费教育为主;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作用: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为雅典民主政治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分)
(2)变化: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国家化;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分)原因: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人民的斗争与工人运动的发展;政府法令的强制、政策上的扶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4分)
(3)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小学不读儒家经书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特征;(2分)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倡教育改革,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重视基础学科(或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育标准等,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科技竞争的时代特征。(2分)
(4)历代有识的统治者都重视教育;统治者重视利用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教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的特征;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教育的形式、内容;教育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的作用。(言之成理即可,2分)
略
回答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几个问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何时颁布?其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2)该部宪法确立了什么政体?有何意义?(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1)1912年.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和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5分)
(2)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6分)
(3)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4分)(两点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宪法是在1912年颁布的,其内容根据课本表述即可写出,其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该体制体现出的有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度,本题难度不大,是对课本知识的在熟悉的考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
(3)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第(1)问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地位是天定的,不可改变,神化了皇帝。材料二中中则改变了看法,认为“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如结合材料三组织答案会更容易。第(2)问应注意材料中所说的“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第(3)问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要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分析突破。
(12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
材料一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主题二【变化】
材料二 在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叩头等繁复的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取代,继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也改为“先生”“君”;政治思想相同的人之间互相称“同志”。
——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主题三【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 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主题四【反思】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在1941年时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为怪,因为他们体会不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1)材料一中“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悲惨地失败了”?(3分)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在辛亥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4分)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据此可以看出历史评价应该遵循什么原则?(3分)
正确答案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