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一  1942年7月15曰,中国外交部次长傅秉常在约见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安德鲁斯时,又明确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张。在1942年底中英关于签订新约的谈判中,香港问题成为中英争执的焦点……

——《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材料二  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四野”第15兵团(邓华兵团)在攻克广州城之后,挥师抵达香港北部边界。此时收复香港可谓易如反掌……但是,以作战勇猛著称的“四野”部队此时却出人意料地勒马于深圳河边,并宣布将维持和平,恢复贸易, 重开广州至九龙的铁路。英国当局敏感地注意到中国发出的“维持香港现状”的信号,决定投桃报李,当时的《华侨日报》遂以大标题刊登“毛泽东已保证香港地位安全,英国年内承认中共”的消息。于是,在日后美国对华的长期战略围困中,香港成为中国对外联络、贸易和情报往来的“国际通道”

——祝东力《从武器到文明——写在鸦片战争结束165周年和香港回归》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对收复香港问题的态度及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维持香港现状”的积极影响。(9分)

正确答案

(1)态度: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明确要求收回香港。

原因: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盟友。

(2)积极影响:避免了与英国直接发生正面的武装冲突,使新中国在建国伊始容易赢得部分西方大国的认可;为新中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围困中,保持和加强中外各领域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试题分析:(1)从材料“又明确提出中国收回香港的主张”等信息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香港问题上的态度。国民政府的这一态度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香港是中国的固有的国土,理应收回,同时中英双方又是二战的盟友,也提供了条件。(2)建国后,中国政府并没有马上收回香港,而是维持了香港的现状这样既避免了与英国的正面的冲突,又可以得到西方国家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实践表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英国较早的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11分)

(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8分)

正确答案

(1)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2分)

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任答2点得4分)

(2)孙中山的“救国梦”: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3分)

评价:孙中山的“救国梦”集中体现在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中,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是爱国的、进步的;但其“救国梦”仍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是无法实现的。(4分)

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任答2点得4分)。

(3)抗战胜利前: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在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民主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l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任答2点得4分)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愿望;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任答2点得4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礼记·礼运·大同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描述了孔子的理想世界,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第二小问需要学生结合秦汉时期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以孙中山的“救国梦”为切入点,实际考查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它的评价。本题与教材知识联系紧密,学生较为熟悉,而且材料简单易懂,总体来说难度较小。“救国梦”的内容要求学生以概括材料为主,可以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角度归纳,如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既要看到起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作用,还要看到起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及应用的能力,材料中“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本问可以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路去思考中共在民族、民主、民生方面,在抗日胜利前后所做的各种努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因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课后提供这样一种观点:“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老版人教教材则直接提问“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1)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4分)

主题二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地评价辛亥革命了》

(2)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在思想领域是如何体现的?

主题三 辛亥革命与社会主义道路

正因为认识到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湖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云波,武汉大学宣传部的扬天树等学者开始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

——《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4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

(2)民主精神;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经济等基础。

试题分析:

(1)根据题目,“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然后从上述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即太平天国运动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强调说明的是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全面性的影响。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领域主要是促进了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根据所学,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壮大;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经济等基础。由此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民主共和只是一块空招牌.”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0分)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1)辛亥革命推翻了革命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与时俱进,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所以说,从革命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从它对中国后来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的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试题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社会观念的更新。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局限性(失败的表现):

(1)失败的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点评: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集社会变革与救亡图存于一体,促成了中国历史的巨变,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对当今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开创劲射有着深刻的启示。因此,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4分)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之一”?(6分)

正确答案

(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

(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中国不注重学习外国事务。

试题分析:(1)第一问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也即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转换一下即可。根据所学从主观上看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根源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客观上可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力量强大和及其破坏阻挠方面作答。

(2)根据材料内容“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可知设置总理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防止总统大权独揽,破坏民主制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责任内阁制。此规定的背景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制度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民国初期若干年根据史实可知是处于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因素要从材料中归纳,注意材料中的“首先’、句号将材料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归纳每一层次中心即可。从材料中“中国幅员辽阔”、“、、、、、、文官候选人、、、、、、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概括出三点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7分)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6分)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了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10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态度:不认同辛亥革命(或反感、反对辛亥革命)。(2分)

理由:①日记日期仍使用“大清宣统”纪年。②称民国建立为“变乱”。③认为革命党西化,没能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2)问题:政府封锁国外消息(或政府实行愚民政策);(2分)导致国民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低估资本主义国家实力。(2分)

影响:①无法学习到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②对斯大林模式盲目乐观。(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3)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2分)

原因:1958—1978: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勤俭节约。(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1978—2008: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②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③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4)认识:①日记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作者的看法,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②日记记录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事后的追亿,故比较准确,有较大的可信度。③日记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性,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作为史料使用要慎重。(每点1分,满分3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试题分析:(1)态度:根据材料中的“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以及材料的出处所述时间可以推断作者是在评论辛亥革命,由“变乱”、“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可知作者对该事件的态度是反对或者反感。判断理由:可以从日记的字里行间去找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从写日记的时间表达及出处去寻找,试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2)问题:由“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倾向于低估”即可得出答案。消极影响:在上一问的基础上去回答即可:封锁消息当然会导致对国外大势不了解,对自己则盲目自大或者乐观,自以为是等,考生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3)趋势: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1978年以前数量较少(1958年由于有请客原因稍多些,如果没有请客大概和后面两年差不多),1978年之后数量都是几倍几倍的增长,速度较快,所以可将表格分成两个时间段(1958-1978;1978-2008)去表述其趋势。原因:由于回答趋势是分了两个阶段,所以原因要两个阶段分别去回答,每个阶段都根据时间结合所学的这一时间段内国内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去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

(4)史料价值:回答这一问题需要首先判断日记属于哪种史料,然后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一变古今管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恂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

材料二

“西方之言日: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使以一人能任天下之所当为之事,则即以一人独享天下人所当得之利,君子不以为泰也。……地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

材料三

“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欧美诸国有实行民主立宪者,有行君主立宪者,其在民主立宪无论矣;即在君主立宪,亦为民权涨进君权退缩之结果,不过君主之遗迹犹未铲绝耳。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魏源对墨利加洲民主制度的认识。(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权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孙中山是如何来实践这一思想的。(5分)

正确答案

(1)魏源认为墨利加洲的民主制度,比起乾纲独断的中国式的“古今官家之局”优越得多,又“公”又“周”,尽善尽美。

(2)梁启超借助天赋人权论,宣传权利是公有的,人人可以共享,这样国家就可以强盛。否则,全国政权由一人独专是行不通的,也是极其有害的。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3)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民本思想,一是欧美民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中的“一变古今管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能。皆自下始”、“可不谓公乎”、“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等可以看出这是在赞颂墨利加洲的民主制度比中国古代的“管家之局”要好得多。

(2)主要观点:由材料中的“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之国亡”可知梁启超宣传人人享有权利则国家强盛,反之则会“国殃”、“国亡”。影响:这样的思想是对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皇权思想的否定,所以其影响会动摇封建思想或者封建制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3)思想来源:由材料中的“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和“欧美诸国有实行民主立宪者,有行君主立宪者,其在民主立宪无论矣”可知其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欧美民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实践: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2分)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6分)

正确答案

(1)思想:社会进化论思想;兴民权的思想。(2分)

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的思想传入;清朝专制、腐败暴露无遗。(4分)

(2)理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在思想领域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4分)

(3)论证: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2分)经济上,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2分)思想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2分)

试题分析:

第⑴小题:该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状况及其原因。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介绍概括为:社会进化论思想;兴民权的思想。第二小问的历史原因主要与当时的特殊背景有关,包括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的思想传入;清朝专制、腐败暴露无遗等方面。

第⑵小题:该题考查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要求学生答出该运动“彻底”的表现,根据史实,主要是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在思想领域给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基础。

第⑶小题:该题其实通过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知识间接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其实就是从上述几个方面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是: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经济上,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与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二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材料三:

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2分)

通过上述材料所反映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共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五族共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中共完善“中华民族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抗战。(4分)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2分)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4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问题的不同主张;根据材料中“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分析其民族主张的进步意义。孙中山的主张有利于中华民国的建成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共的主张则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日。

依据材料二中“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材料三中的国家对西北大开发以来的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的不断上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3)本问考查的是我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国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新民族主主义一面成为旧民族主主义的继续,一面又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导。沿着这条道路,中国人在千辛万苦之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但民主革命在政治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一个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的时代……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它所面对的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大规模冲击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种汪洋大海里深藏着和复制着几千年传统留下的影响。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改制的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革命后所面临的共同艰巨使命。(4分)

正确答案

(12分)(1)影响: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推行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代议制,实行政党政治;发展近代企业;推行近代化国民教育;变革社会习俗,倡导自由平等;专制腐朽余毒存在,共和道路依然艰辛。

(8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2)继续政治改,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摆脱小农经济困境,大力发展生产力(产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清除几千年来的陈腐观念和习俗,建立现代文化风尚。(4分)

试题分析:(1)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