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
- 共1482题
下列有关近代法制建设不正确的叙述是
正确答案
B
本题是一道逆向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近代中外法律的理解,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的是法国《民法典》(或《拿破仑法典”,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14分)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但国民的自觉政治意识即民族建国精神和民主精神日益鲜明、扩大,而旧势力不过是旧时代的幽魂。一二十年的猖獗,势所难免,……经过一番后,政治上的新时代,自然会产生出来。
1. 你是否赞同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8分)
2. 一二十年后,中国是否产生了“政治上的新时代”?并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正确答案
1. 不赞同。(2分)史实与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
2. 已经产生。(2分)史实与说明: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试题分析:
(1)先回答对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的观点的看法,再根据辛亥革命的影响回答。
(2)注意题干时间“1923年”,联系二十多年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点评:在读材料的过程中,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并且根据这些关键词所揭示的信息很快很好地联系教材内容,要知道就材料而读材料是不行的,命题者所选的任何材料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联系,反映教材的某个或某些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于今各国不由我分说,硬要瓜分我了,横也是瓜分,竖也是瓜分,与其不知不觉被他瓜分了,不如杀他几个,就是瓜分了也值得些儿。俗语说的,“赶狗逼到墙,总要回转头来咬他几口。”难道四万万人,连狗都不如吗?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杀!杀!杀!
——陈天华《警世钟》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推断,于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作者发出如此呐喊?
(2)材料中作者认为在如此局势之下,国人应如何面对?
(3)该册子曾多次翻印并广为传诵。请从其语言、内容、传播等角度,说说此册子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时间:大概写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回答1895年后、辛亥革命之前的时间段均可,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超出此时间段不得分)。
背景:中国已面临被彻底瓜分的危险(或者: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面对:知识分子、农工商各界联合起来革命,拼死干一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汉奸、满清卖国政府与贼官。
(3)此册子是清末革命思潮兴起的反映。其反帝反清的革命思想用普通民众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成,使其更易于在民间广为传播,唤醒民众起来反抗,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做了重要的舆论宣传工作。
该题以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时期,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的著作《警世钟》为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了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主革命兴起的一个侧面。第(1)问,抓住材料“各国不由我分说,要瓜分我了”、还有材料落款信息“陈天华《警世钟》”,联系所学知识,可推断这是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时期的作品,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要求依据材料逐条列出材料重要信息。第(3)问,要按材料表述综合相关信息,注意围绕民主革命思想传播这一中心,其影响要结合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来回答。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就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看法产生了分歧。(12分)
材料一(甲)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乙) 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回答:
(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4分)
(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4分)
(3)你认为在运用史实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辛亥干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意识等。(2分)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等。(2分)
(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2分)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一个开端。(2分)
(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下结论;(2分)孤证不立。(2分)或只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给2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敬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实行焉。如左:
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我同胞皆须自认为自己的汉种中国人之中国。……
驱逐居住中国中之满洲人,或杀以报仇。……
对敌干预我中国革命独立之外国及本国人。……
区分省分,于各省中投票公举一总议员,由各省总议员中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又举一人为副总统,各府州县又举议员若干。……
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各人权利,必需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邹容《革命军》
(1)根据材料概述邹容的革命主张。(6分)
(2)邹容的革命主张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4分)
(3)谈谈你对邹容革命主张的理解。(10分)
正确答案
(1)推翻清朝统治,反抗列强压迫;建立总统制的共和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6分)
(2)明确提出以美国革命为榜样,即“兢兢业业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主张保障人民天赋权利的思想源于法国启蒙思想。(4分)
(3)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10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如回答内容与材料无关或仅仅列举材料主张而不做价值判断。
第二层:能够对邹容的主张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第三层:能够完对邹容的主张作出辩证的评价。即他主张建立共和国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其主张又有不够理性的一面,即鼓动民族对立,对满人进行驱逐和杀戮,这不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论据典型,史论结合较好。
第四层:在第四层次的基础上,论据典型且逻辑严密,且表达流畅
略
简要评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复辟君主制度,必须引起全国人民反对。(2)辛亥革命革除了一些封建的旧俗恶习,如:男子剪辫子、女子不缠足,废除跪拜等。提倡民主,讲求科学,也逐渐形成风气。这些都促使中国思想解放与生活近代化的发展。(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也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当时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理解,以近代化的视角审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的重大意义。解题关键是要能再现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同时还要结合世界历史,分析比较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运动在当时的世界历史意义。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请回答:
(1)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______ 省______ 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_______。
(2)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体现了什么哲理?
正确答案
(1)湖北 武昌 湖北军政府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客观上宣告了改良主义的破产,革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不可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施的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预备立宪”不仅使立宪派失望分化,连汉族地主官僚也更加离心。因而事实上不存在通过清政府的改良实现近代化的可能。辛亥革命是当时各阶级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产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的产物,它是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必然结果。上述观点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颠倒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3)发展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是旧事物。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从事物发展的趋势看,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称为前进性;从事物发展的道路上来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称为曲折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考查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地位。(1)问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入手分析。(3)问从政治学科的知识入手作答。
《近代史研究》载文:“回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三次历史活动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
(1)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运动使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
(2)维新运动吸取了洋务运动的教训,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加速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辛亥革命吸取了维新运动的教训,开展武装斗争,最终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其变革社会的手段和途径与维新变法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核心、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的运动。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辛亥革命是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的运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治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联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12分)
正确答案
(1)责备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4分)
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6分)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重大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
考查民族关系、民族政策主题,坚持“古今贯通”命题特点,同时做到必修、选修有机融合,材料多样化、陌生化(抗日战争、西部开发),设问角度多样,梯度感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美国分析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则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领土保全;而对于革命则尚无成见,而美国舆论则大同情于我。法国则政府、民间之对于革命皆有好意。英国则民间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对中国政策,则唯日本马首是瞻。
——《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湖北革命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领事发出外交照会,内容如下:
一、所有清国前此与各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赔款外债照1日担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数摊还;
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之各国人民财产,均一律保护;
四、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
五、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供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照会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六、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碍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
七、各国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事用之物品者,搜获一概没收。
——《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英国在华《字林西报》宣称)清政府虽然公认不好,但他至少还算统一了这一个大帝国。他的敌人却仅仅靠着共同的仇恨结合在一起,这只会产生更深的仇恨,而肯定不能作为一个健全国家的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政策》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思想有何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照会内容中包含的基本精神。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其对华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分析中看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1)其对外政策倾向是一致的,都对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前四项是向列强提供的政治保证,继续维护各国在华利益;后三项是向列强提出交换条件,要求其保持中立。(3)依据:其在华取得的既得利益。说明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对辛亥革命的仇恨和恐惧。(4)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不敢彻底反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敌视。启示: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革命总是采取敌视的态度,中国人民要想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
本题考查了列强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态度。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总是要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以谋取侵华权益。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反帝国主义的勇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