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2分)

(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 (2)民主精神的传承;思想的空前解放。(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出发来回答,即是从组织建设、政权建设、政治思想建设与法律建设等角度运用文明史观进行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创立了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 (2)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领域里进行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民主精神的传承,是思想解放的结果。第 (3)问依据材料三 中对经济发展的描述可知,辛亥革命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民国”之取代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4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政府通过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外移来”了其制度?(1分)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4分)

(2)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欣慕和对现实专制制度的不满;建立民国取代帝国。(6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1分)

(4)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一种的转折语气及最终结论,专制和明清两代相对应。之前“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基于此得出结论。(2)分析材料二,强调了西方列强入侵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政治民主方面的影响,包括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回答,分析材料,强调了即使学习外国,也一定要与本国传统、人事相结合,否则“无法长成”,所以,其原因是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4)此问可从中国政治文明演进历程、演进背景、以及内容等方面分析。

点评:此题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解读能力、概况评述能力等,解题时要注意时刻不能脱离中国政治文明演进这一主线。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古往今来,一部部法律文献搭建起人类政治文明前进的阶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小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3分)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部宪法内容的相似之处,并从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原则两方面比较两部宪法的不同之处?(6分)

小题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年宪法的意义。(3分)

正确答案

小题1:特点:①带有封建性;②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③臣民的自由权利只是点缀。(3分)

小题1:相似之处:主权在民;实行共和制。(2分)不同:国家性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4分)

小题1:意义:①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③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

本题主要考查而是概括材料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概括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指出《钦定宪法大纲》的封建性。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比较能力,要求学生能力理解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异同。

小题1:主要考查了54宪法的历史意义,要求学生能够从宪法性质、宪法对政治制度建设所起的作用及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第2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16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19条 参议院之职权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十二、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请回答:

(1)  本材料出自哪一法令,该法令颁布的目的何在?(4分)

(2)根据所示材料指出,该法令的颁布体现哪些重要原则?(4分)

(3)这一法令的颁布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各2分)

(2)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各2分)

(3)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化进程的丰碑。(4分)

试题分析:

(1)通过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等规定可以看出,该材料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令颁布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2)“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国民平等的原则;“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其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 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6分)

(3)根据材料三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8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与1949年革命”分别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中国古代民族主义观念落后;19世纪末,外国侵略,民族危机加深;(4分)

目的:通过宣传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2分)

(2)辛亥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推翻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近代民族国家;提出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分,任意3点)

(3)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2分)

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2分)

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2分);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2分)

(4)辛亥革命:民族团结;爱国主义。(4分)

1949年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请回答: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正确答案

(1)1 9世纪末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①甲午战争后,中国又面临着瓜分狂潮,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使资产阶级尚不能认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②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对封建势力更有依赖性,对清政府抱有幻想。③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2)20世纪初成为主流的原因:①20世纪初,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国内阶级矛盾更显突出。②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亦未能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其反动本质更被人民看清。③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成长。④广大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推动。

本题关键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注意从社会主要矛盾、清政府的反动、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状况,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运动等角度分析问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传统理论往往把和平与民主同举,而把暴力与专制并论。摩尔却针锋相对地提出:暴力在历史上有着不可低估乃至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西方民主道路的起点便是暴力革命,尽管许多资产阶级著作往往有意无意地抹去这一历史渊源。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序言》

结合中外史实,评述材料中摩尔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评述:摩尔认为,暴力在历史上对实现民主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2分)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历经反复,最终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以英、美为例亦可);(4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4分)

试题分析:观点评述类设问,要注意分两步来组织答案,第一步先述,按照题干要求简述(概括)题干中的观点,即摩尔认为,暴力在历史上对实现民主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第二步论证,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外历史中与之相关的史实来进行论证,如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和中国的辛亥革命的史实来论证前面的观点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正确答案

(1)主要观点: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2分)

辛亥革命影响:器物层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制度层面,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文化层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

(2)转变:从对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党内合作)。(2分)

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比较革命的党; 中共还不强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共产国际的决议; 孙中山愿意同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心愿 ( 任答3点  6分)

(3)直接结果: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2分)

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4分)

(4)认识发展: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3分)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3分)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诞生及国民革命。(1)从材料“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等信息进行分析。(2)前一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材料二中的“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回答。后一问要抓住材料二中的中共对国民党和无产阶级的认识及共产国际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3)实际上考查国共合作及国民革命的影响,回忆所学知识,从国民大革命的成果、 作用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可从共产党对革命武装和革命的领导权方面的认识等角度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面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回答以下问题:

(1)从以上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两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2)上述两股社会思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8分)

正确答案

(1)进步社会思潮:康梁维新思想(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思潮 (4分)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努力(8分)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探索。

第(1)问,关键信息:“维新变法开始”、“中华民国成立”,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即通过改良的形式实行君主立宪制,这就是康梁维新思想的政治主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两派的政治主张分别是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

第(2)问,解答本问应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共同的原因。从经济上看,主要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分析;从政治上看,主张是认识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思想上看,一是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二是先进中国的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

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3分)

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4分)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

材料四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4)材料四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1分)你是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2分)

正确答案

(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一一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3分)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2分)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产生提供阶级基础。(2分)

(4)不矛盾。(1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分)

阅卷注意:非选择题只要要点齐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主要考察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来分析。

下一知识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辛亥革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