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检测
- 共5040题
一种无色气体,可能是由CO2、HBr、NH3、NO2、NO、H2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将此无色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发现气体体积减少,继续通过装有固体Na2O2的干燥管,发现从干燥管出来的气体显红棕色.再将该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试管内水位上升,最后溶液充满试管.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无色混合气体,说明没有NO2气体;通过浓H2SO4时,气体体积减小,说明有NH3,则一定没有HBr;通过过氧化钠后,气体呈红棕色,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有CO2、NO;最后混合气体通入盛满水倒立于水槽中的试管内,发现最后试管里仍为一满试管液体,说明氧气和一氧化氮恰好全部转化为硝酸,则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H2,
A.根据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H3、NO、CO2,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原气体一定不含HBr、NO2、H2,故B正确;
C.根据反应4NO+3O2+2H2O=4HNO3可知一氧化氮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3,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3体积的氧气需要6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原气体中NO与CO2的体积比一定为4:6=2:3,故C错误;
D.根据C可知,原气体中NO与CO2的体积比一定为2:3,故D正确;
故选C.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NO2气体为红棕色,Cl2为黄绿色,气体无色,则说明不含有Cl2和NO2气体,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为SO2,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气体NO,NO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无氧气,
A.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一定含有SO2,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原混合气体一定含有气体NO,故A错误;
B.NO2气体为红棕色,此混合气体为无色,所以一定不含NO2,故B正确;
C.Cl2为黄绿色,该气体无色,则说明不含有Cl2,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气体NO,NO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无氧气,故C错误;
D.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含有气体NO,NO和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说明原混合气体中无氧气,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把气体缓慢通过盛有足量试剂的试剂瓶A,在试管B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能吸收有还原性的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二氧化碳不能使品红褪色,故A错误;
B.浓硫酸与Cl2、HCl不反应,氯气有强氧化性,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B正确;
C.浓硫酸可吸收氨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呈弱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故C错误;
D.气体通到A中HCl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塔,二氧化碳与AgNO3溶液不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某无色透明的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HCl、NH3、NO、NO2 中的两种或多种气体.现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后,体积缩小,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对于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混合气体为无色透明,说明一定没有有色气体氯气、二氧化氮;
将混合气体通入浓硫酸后体积减小,说明一定含有氨气,从而推断一定没有氯化氢气体;
剩余气体通入空气变成红棕色,证明一定含有一氧化氮,则一定没有氧气,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NH3和NO,一定没有氯化氢、二氧化氮、氯气和氧气,
故选D.
某混和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Cl、NH3和水蒸气中的两种或多种,当混和气体依次通过:①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③浓H2SO4(无现象);④灼热氧化铜(变红);⑤无水硫酸铜(变蓝).(假设每一次吸收均完全).对该混和气体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说明含有CO2;①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说明除了含有CO2外,还含有HCl,故一定不含有NH3;③浓H2SO4(无现象),吸收水分;④灼热氧化铜(变红),说明可能含有H2、CO;⑤无水硫酸铜(变蓝),生成了水,说明一定含有H2;故该混合气体一定含有H2、CO2和HCl,可能含有CO和水蒸气,一定不含有NH3,
故选C.
一定条件下,将0.1L CO、0.2L CO2、0.1L NO、0.2L NO2和0.2L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O与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三种溶液都不反应,所以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论怎样,最终的气体肯定有0.1L CO,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硝酸钠和水,反应为NO+NO2+2NaOH=2NaNO2+H2O,过量的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反应为2NO2+2NaOH=NaNO3+NaNO2+H2O,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CO2+2NaOH=Na2CO3+H2O,所以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氢氧化钠溶液,0.2L CO2、0.1L NO、0.2L NO2被吸收,这时出来的气体有0.1L CO、0.2L NH3,氨气极易能溶于水,所以其余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体为CO,故A正确;
B.CO与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三种溶液都不反应,所以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论怎样,最终的气体肯定有0.1L CO,故B错误;
C.若第一个洗气瓶盛有足量蒸馏水,二氧化碳、氨气都能溶于水,3NO2+H2O═2HNO3+NO,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CO、NO和少量二氧化碳,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被氢氧化钠吸收,最后的气体为CO、NO,故C正确;
D.若第一个洗气瓶装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二氧化氮和碳酸氢钠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和硝酸钠,氨气极易能溶于水,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 CO、CO2、NO,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最后的气体为 CO、NO,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氢氧化钠溶液,其余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体为CO,故D错误;
故选AC.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常温下某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未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成员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发现浑浊又变澄清,由此该小组成员对气体的成分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为了验证猜想,该小组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气体从a端通入,则;
(1)B中应该装______试剂(填编号).
A.氢氧化钠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饱和碳酸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
(2)A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3)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
通过该实验,该小组同学观察到以下三个实验现象:
①A中品红溶液褪色 ②C中品红溶液不褪色 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4)由上述现象该小组同学确认该气体为______.
正确答案
B
检验该气体中是否含有SO2
检验该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CO2和SO2的混合气体
解析
解:(1)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SO2,防止影响CO2检验,选择试剂要能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吸收CO2,不能引入CO2.
A.氢氧化钠溶液能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错误;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正确;
C.饱和碳酸钠溶液能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错误;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硫,但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故答案为:B;
根据题意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浑浊又变澄清,说明气体为SO2,CO2中一种或两种,故猜想1:气体为CO2猜想2:气体为SO2猜想3:气体为SO2和CO2的混合物;由题给装置图可知,探究该气体成分的实验原理为:A装置用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存在;B装置除去气体中SO2;C装置用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D装置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存在.
(2)A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检验SO2的存在,
故答案为:检验该气体中是否含有SO2;
(3)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作用是检验CO2的存在,
故答案为:检验该气体中是否含有CO2;
(4)由实验现象知,①A中品红褪色,说明气体含有SO2;②C中品红不褪色,说明SO2已经除尽;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气体中含有CO2,故该气体是SO2,CO2的混合气体.
故答案为:SO2、CO2的混合气体.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若该气体为无色气体,且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剩余气体与空气接触时,很快变为红棕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Cl2是黄绿色气体,NO2是红棕色的气体,该气体为无色,则说明不含有有色的Cl2和NO2气体;
此无色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后,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一定含有SO2;
把剩余气体排入空气中,很快变为红棕色,NO为无色气体,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则说明含有气体NO,则一定没有O2,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SO2、NO,故A错误;
B.由于存在NO,则一定不存在与NO反应的O2,故B错误;
C.混合气体为无色气体,则一定不存在黄绿色的Cl2;由于存在NO,则一定不存在O2,故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存在Cl2、O2和NO2,故D正确;
故选D.
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氨气和水蒸气中的两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无明显现象)→灼热氧化铜(固体变红)→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则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的成分是______.
正确答案
CO2、HCl、H2
解析
解:氯化氢和氨气发生反应:HCl+NH3═NH4Cl,因此HCl和NH3不能共存;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说明使氢氧化钡溶液出现浑浊现象的气体为CO2,而前一步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说明澄清石灰水吸收的不是CO2,而是HCl,所以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钡溶液出现的现象可确定有CO2、HCl,而HCl和NH3不能共存,因此不含NH3;
再通入浓硫酸(无明显现象),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再通过灼热氧化铜(固体变红),说明含有H2或CO,最后通过无水硫酸铜(固体变蓝),说明一定含有H2,而CO气体无法确定,
如果要确定是否含有CO气体,还需再通入澄清石灰水.
即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HCl、H2;可能含有CO、H2O;一定不含有NH3;
故答案为:CO2、HCl、H2.
(2015春•天水校级月考)气体X可能含有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若将X通入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不见沉淀生成,有关气体X正确说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因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含有HBr,由于氯气能够氧化溴化氢,则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Cl2;
由于气体X含有HBr,即使有CO2也不一定能生成沉淀,因为生成的沉淀能与HBr反应,所以X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不能说明没有CO2,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化合态中一定含有HBr,一定不含Cl2,可能含CO2,所以D正确,
故选D.
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加热),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
B.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不能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选错,故B错误;
C.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说明有漂白性,故C正确;
D.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NO2有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C.
(2011秋•七里河区校级期末)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否混有氯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用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氯气不能使之褪色,故A错误;
B.氯气遇到湿润的有色物质,Cl2+H2O=HClO+HCl,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故B正确;
C.气体中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程沉淀,氯气通入也会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
D.氯气与淀粉不反应,颜色无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某校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证明某水煤气中CO2、CO、H2、H2O(气)共同存在”.经讨论从如下图所示提供的仪器和药品中设计组合成一套装置(假设其他杂质气体对本实验无干扰).
(1)该小组证明CO2存在应选用______装置,现象是______.证明H2O气的存在应选用______装置,现象是______.
(2)若某些仪器可重复使用,某些仪器可不使用,B中反应完全进行,连接的玻璃导管、胶管忽略.按气流从左到右,用上述字母把各装置连接组合起来,正确的连接次序是:
混合气体-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的操作步骤中还有一欠缺之处,应如何改进?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故检验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检验水蒸汽用F装置.
故答案为:C;(石灰水)变浑浊;F;(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
(2)由于检验其他气体会引入水蒸汽,故应先检验水的存在,选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故选用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
选用C装置;除去二氧化碳和水需用碱石灰,选用B装置;然后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选用A装置;通过产物来检验一氧化碳和氢气,
先检验氢气后检验二氧化碳,故先连F后连C装置,所以连接顺序为:F-C-B-A-F-C.故答案为:F-C-B-A-F-C;
(3)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以防造成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尾气中可能含CO而没有处理,将尾气通过导管引出用酒精灯火焰将CO燃烧掉.
解析
解:(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故检验二氧化碳选用C装置,检验水蒸汽用F装置.
故答案为:C;(石灰水)变浑浊;F;(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
(2)由于检验其他气体会引入水蒸汽,故应先检验水的存在,选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故选用F装置;检验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
选用C装置;除去二氧化碳和水需用碱石灰,选用B装置;然后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选用A装置;通过产物来检验一氧化碳和氢气,
先检验氢气后检验二氧化碳,故先连F后连C装置,所以连接顺序为:F-C-B-A-F-C.故答案为:F-C-B-A-F-C;
(3)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以防造成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尾气中可能含CO而没有处理,将尾气通过导管引出用酒精灯火焰将CO燃烧掉.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的气体产物成分进行研究.
(1)提出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是二氧化碳.
(2)设计方案:如图所示,将一定量的氧化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3)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发生反应.实验室可以用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NaNO2)饱和溶液混合加热反应制得氮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
①按上图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称取3.20g氧化铁与2.00g炭粉混合均匀,放入48.48g的硬质玻璃管中;
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
③停止通入N2后,夹紧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待反应结束,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然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硬质玻璃管和固体总质量为52.24g.
(5)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为0.96g.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______.
(6)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判断,反应产生的气体是,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7)实验优化: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应对该实验装置进一步完善,请你从下图所示装置中选取必要装置,对实验加以改进______.
正确答案
解:(3)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NaNO2)饱和溶液混合加热发生的反应为:NH4++NO2-=N2↑+2H2O,
故答案为:NH4++NO2-=N2↑+2H2O;
(5)根据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为0.96g,则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2:3,与二氧化碳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不相符,
故答案为: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与二氧化碳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不相符;
(6)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所的气体是CO和CO2,
方程式为:2C+Fe2O32Fe+CO↑+CO2↑,故答案为:CO和CO2; 2C+Fe2O3
2Fe+CO↑+CO2↑;
(7)一氧化碳有毒可以通过点燃来进行尾气处理,可以在原装置最后连接上C装置,
故答案为:在原装置最后连接上C装置.
解析
解:(3)氯化铵饱和溶液和亚硝酸钠(NaNO2)饱和溶液混合加热发生的反应为:NH4++NO2-=N2↑+2H2O,
故答案为:NH4++NO2-=N2↑+2H2O;
(5)根据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0.48g,氧元素质量为0.96g,则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2:3,与二氧化碳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不相符,
故答案为: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与二氧化碳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不相符;
(6)反应后的气体中碳、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则所的气体是CO和CO2,
方程式为:2C+Fe2O32Fe+CO↑+CO2↑,故答案为:CO和CO2; 2C+Fe2O3
2Fe+CO↑+CO2↑;
(7)一氧化碳有毒可以通过点燃来进行尾气处理,可以在原装置最后连接上C装置,
故答案为:在原装置最后连接上C装置.
混合气体,可能含有下列气体中的某几种:NH3、O2、NO、Cl2、HCl,在温度和压强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如下实验,写出每步可以肯定的结论:
正确答案
Cl2
NH3
HCl
NO
O2
解析
解:A、观察混合气体无色,由于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则一定不存在Cl2,故答案为:Cl2;
B、将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体积减小,则一定存在与硫酸反应的NH3,由于氨气与HCl发生反应,则一定不存在HCl,故答案为:NH3;HCl;
C、剩余气体跟空气接触后变为红棕色,该红棕色气体为NO2,说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NO,则一定不存在与NO反应的气体O2,故答案为:NO;O2.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