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学常识】

罗斯福新政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讲,1932年农业收入为45亿美元(净收入19亿多),1935年上升到69亿(净收入46亿多)。1935年时,农场主的生活水平依据平价水准衡量提高了1/3,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力、电讯在农业农村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使美国农业建立在了现代化装备和现代化社会服务的基础之上,强化了美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为美国取得二战的胜利及建立战后的世界霸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1)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强化美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6分)

(2)罗斯福新政对于我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何重要启示?(6分)

正确答案

(1)①出台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业经营者的收入,稳定和恢复农业。(3分)

②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法,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3分)

(2)①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3分)②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政府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分)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说明罗斯福新政能够强化美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原因。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涉及农业生产领域措施的理解与记忆。罗斯福新政通过出台农业调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社会保障法等,稳定农业经营者的收入、保障农民的最低生活,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力鼓励农业生产采用新技术,用现代化装备服务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能力。

(2)本题要求学生说明罗斯福新政对于我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启示。解答本题必须以上一题的答案为依据。我国农业存在着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故学生解答本题也应从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加大农业投入,提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技术装备以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业基本生活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 下,西方主要国家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认识存在着分歧。在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峰会上,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奇认为当前危机应归咎于美国放任的资本主义模式。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强调,监管不能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对布什的说法不以为然。她认为,当前问题是对市场的过度放纵,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危机重演,而德国的社会市场机制应该成为世界的基本机制。

概括指出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与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区别。(12分)

正确答案

(12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主要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有利于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但缺乏对市场的必要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贫富两极分化。(6分)德国市场经济模式在注重发挥市场的 作用的同时,还注重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过多的社会保障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累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杆”。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规定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

请回答:

(1)、“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实行的? (4分)

(2)材料中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否正确?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7分)

(3)、“罗斯福新政”对当时的美国起到什么作用?(9分) 

正确答案

(20分)

(1)美国遭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4分)

(2)不正确。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7分)

(3)缓和了经济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发展。(3分)

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3分)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3分)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阅读下面三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假定某家庭的消费和收入之间有下表所示关系:

某家庭消费函数(单位:美元)

材料二:制鞋厂老板比特预测:投资100万美元时,利润率为20%;投资200万美元时,利润率为10%;投资300万美元时,利润率为2%。

材料三:比尔为了购买生活资料的便利,为了应付以后的不时之需,为了便于在股票市场上适时购买股票,希望手中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根据上述材料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述材料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凯恩斯把上述经济现象分别称做什么?

(3)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上述三种现象的存在对就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1)材料一表明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呈递减趋势;材料二表明资本家使用资本的预期利润率递减;材料三表明人们有手持货币的偏好。

(2)凯恩斯把上述三种经济现象依次称之为: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

(3)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材料一的表中数字表明:当收入是9 000美元时,消费为9 110美元,入不敷出。当收入为10 000美元时,消费为10 000美元,收支平衡。当收入依次增至11 000美元、12 000美元、13 000美元、14 000美元和15 000美元时,消费依次增加到10 850美元、11 600美元、12 240美元、12 830美元和13 360美元。这就是说,收入增加时,消费随着增加,但增加得越来越少。在表中,收入依次增加1 000美元时,消费依次增加890美元、850美元、750美元、640美元、590美元和530美元。由此可见,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呈递减的趋势。

材料二的数字表明:当投资依次增至100万美元、200万美元、300万美元时,利润率依次为20%、10%、2%。由此可见,资本家使用资本的预期利润率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投资增加的幅度,也呈递减的趋势。

材料三表明:比尔为了购买生产资料的方便,为了能够抓住事先可以预料或未能预料的有利时机,也希望手中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对日政策经历了“先打后扶”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美国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正确答案

美国对日本进行打压是为彻底削弱日本,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对手。美国对日本进行扶植主要是为了实现在东亚的扩张,把日本变成一个反共堡垒。从根本上说,美国的这种改变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当然,美国的这种行为也促使了日本的发展,为日本模式的建立和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题主要是考查对美国政策的改变原因的理解和把握。很明显,美国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