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1)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三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其主张的相同之处。(4分)

(2)指出材料二所属的政治派别,并说明与材料三主张的相似点。(4分)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两位先生”的含义,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7分)

正确答案

(1)派别:分别是洋务派、维新派。(2分)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

(2)派别: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2分)相似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2分)

(3)“两位先生”分别指民主与科学。(4分)历程: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3分)

试题分析:

(1)“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体现了李鸿章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体现了康有为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2)“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体现了郑观应早期维新派的政治变革主张,主张立宪法、设议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康梁维新派相比,虽然早期维新派没有付诸政治实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相似点都在于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3)陈独秀为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陈独秀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中“两位先生”既是指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根据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1分)

(2)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3分)

(3)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2分)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4分)

正确答案

(1)林则徐(1分)

(2)洋务运动 (1分) 戊戌变法 (1分) 辛亥革命 (1分)(或革命、建设中照搬俄国模式、苏联模式等)

(3) ① 两项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各1分)

② 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大问题:(各2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试题分析: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的事例有: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戊戌变法学习英国;辛亥革命仿照美国体制;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照搬苏俄十月革命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列举三例即可)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3)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尤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会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摘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文部、司法、农商务、递信凡九部,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宪法较为抽象;宪法约束君权。

(2)宣传维新变法,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3)从议会制度到宪法思想,再到责任内阁制。探索:建立中华民国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下一知识点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魏源《海国图志》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