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 共74题
201I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目前,辛
亥革命百年庆典工程建设已经在武汉全面展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方殷的机会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这些戏剧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材料二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作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挽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不是包治中国百病的良药。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实行过。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形式。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说来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一场更加巨大的革命风暴正在孕育着,将要降临到中国的大地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纪念材料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材料中说:“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随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怎样的出路?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以上材料,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历程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际: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列强加紧在中国的争夺。国内: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各派军阀混战加剧。(说明:从“状况”回答且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按政治、经济、思想加以分类概括)
(2)失败原因:照搬不适应中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出路:辛亥革命失败后,1915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企图通过对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思想的批判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寻求到救亡的出路。结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并不是救亡的真正出路。
(3)说明:在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双重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一历史重任必然要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10分)
正确答案
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3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如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如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进步,促进了向近代化的转型。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如叙述:叙述完整流畅;(3—5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如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如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
一方面,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野蛮的侵略以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的基础之上的,既残酷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威胁了民族独立,也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兴建等,也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工业、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甲午战后,随着西方维新思想和进化论的传播。通过《申报》、《时务报》等的宣传下开展了维新变法、八国侵华《辛丑条约》后“民主共和”思想促进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迈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一步。在西方“民主”“科学”的口号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封建旧思想进行较为深刻的批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如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5—7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如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如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如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8—10分)
试题分析: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响:社会性质:从农业到工业文明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由单纯的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转变为西方MZ科学思想乃至马克思主义;教育科技:由科举和学院教育转为西方学校教育,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社会习俗:断发易服,禁止缠足,西装西餐流行;经济:由自然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由封建帝制转为资本主义共和制转为社会主义国家。
点评:评述说明题题型特点:题目给出某种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也有的题目本身,认定其所给出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说明。解题技法:考生通常先要选择一个观点,然后再进行评述,“评”就是阐明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述”就是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论证自己的看法。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在组织答案时又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力图让考生应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而考查学生所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与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新课标高考的评分标准,本题应当是按档次给分。(即:一等(12~10 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 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 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这种题型的评分参考分观点、论述内容、整体评价等三部分,采取 SOLO 评分与采分点评分两者结合的办法,即从论述与思维层次两个方面计分,这也将成为以后高考评阅小论文的基本模式。从而使开放性试题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在近代,各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初期历经了曲折发展的进程。“民主革命初造成功之后,被推翻的专制势力和专制制度的企图复辟,甚至实现复辟,应该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现象。”符合这一说法的历史现象曾出现在
①英国②美国③法国④中国
[ ]
正确答案
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第一次护法运动④袁世凯称帝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