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18’)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2)图示时间为     ,北半球节气为       

(3)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4)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                          

(5)此时A点昼长为   小时,B点昼长为   小时。

(6)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正确答案

小题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2分)

小题2: 6月22日 夏至 ;(2分)

小题3:66034’ 46052’;(4分)

小题4: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分)

小题5:12 24 (3分)

小题6:变小(短) 变小(3分

试卷分析:

小题1: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面。

小题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

小题3: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即可。

小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小题5:图示A点位于赤道,故昼长为12小时;B点出现极昼,故昼长为24小时。

小题6:夏至日过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故北半球出现昼变短,夜变短,而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太阳直射点位置、时间信息等,进而确定二分二至日、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弧CAD为晨昏线;当天夜晚E地观察北极星,北极星的高度约为40°。),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此时C点是     点钟、太阳高度角是      

(2)此时以       和       经线将地球分为两个日期。

(3)此刻太阳直射点坐标是                             ,赤道上西半球夜晚的范围是                       。

(4)A地昼长为       小时。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分布情况是                    

                                                                      

(5)一架飞机按最短距离由F飞向B,其飞行方向是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18    0°(2分)

(2)135°W、180°(2分)

(3)23.5°N、45°E    160°E往东到45°W(或45°W往西到160°E)(4分)

(4) 18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4分)

(5)先西北,后西南。(2分)

试题分析:(1)图示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在E点观测北极星高度40°,即当地纬度40°N,故判断图示位于北半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顺着自转方向,C点即将进入夜半球,故判断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2)分界两个日期的两条经线始终为180°经线和0时,根据图示C点为18时,可推算图示0°经线为9时,可计算0时的经度为135°W。(3)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既有经度又有纬度,图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12时所在经线,根据C点为18时,推算12时所在经线为E点所在经线为45°E。赤道上始终为昼夜平分,故夜半球为18:00—6:00,即图示C点向东(逆时针)到D点,经度为135°E----45°W;西半球的范围为160°E向东到20°W,两者交集,范围为160°E向东到45°W。(4)图示A点即为经过昏线的日落时间为21时,故A点下午时间为12:00---21:00,为9小时,故昼长18小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平分。(5)从F经过E点到B点,飞行方向从南北方向上看,先接近北极点,后远离北极点,说明先向北后向南,从东西方向上看,始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向西运动。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晨昏线分布的基本规律判断二分二至日,和晨昏线图上时间计算的6点或18点位置;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全球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结合经纬网判断最短距离的运动方向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该图为太阳光照图,中心点为北极点,最外侧大圆为赤道,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斜线(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空白部分表示昼半球,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此时节气是________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 。

(4)此时A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北极点的昼长为_________时。

(5)此时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

(6)地转偏向力A地_________D地(填>或<),此日昼长A地_________D地(填>或<)。

正确答案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略,逆时针)

(2)此时节气是__夏至_______。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23°26′N____ 。

(4)此时A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昼夜等长 12时__,北极点的昼长为___24___时。

(5)此时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90°_____。

(6)地转偏向力A地______<___D地(填>或<),此日昼长A地_______<__D地(填>或<)。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1)北半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2)图示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纬度23.5°N。(4)图示A点位于赤道上,故昼长12小时。北极点出现极昼,昼长24小时。(5)D点位于北回归线上,为太阳直射的纬线,故正午太阳高度为90°.(6)地转偏向力的大小规律: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纬度越低,地转偏向力越小。图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故D点昼长大于A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经度为_____;此半球为______(南、北)半球。

(2)A、B、C三处中线速度最大的一处为__________;C点线速度约为A点线速度的_________。

(3)图中C转到D需_______小时。

(4)B点位于C点的_______方向。

正确答案

 (1)10°E;北。

(2)A;一半。

(3)2_小时。

(4)东南。

(1)根据经度的分布可知A在20ºW以东30º处的经度是10°E;越向北,纬度越高,所以是北半球。(2)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3)经度变化15º,时间相差1小时。(4)本题根据经纬度判断方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在图中标绘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小题2:地球运行至A点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__上,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_____(节气)。

小题3:请说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A至C,安徽省白昼长短变化。

正确答案

小题1:逆时针方向

小题2:赤道 春分

小题3:由A至B,(昼长夜短),白昼越来越长;由B至C,白昼越来越短,(但仍然昼长夜短)。

小题1:地球绕太阳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小题2:A点是春分,太阳直射于赤道。

小题3: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8分)

小题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小题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为                    带。

小题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有(     )(多项选择)

小题5: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________(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C

小题1:北温带

小题1:太阳直射点从MN移向EF,极夜地区扩大;直射EF时,南极圈以及以南地区极夜;太阳直射点从EF移向MN,极夜范围缩小

小题1:ABD   

小题1:35°N     热带 寒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此时图中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5°。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               。(2分)

(2)此时甲地地方时是     点,北京时间是     点,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小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      区到东12区。(4分)

(3)该日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该日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若极地附近的极昼范围扩大,则上海昼夜长短的变化为                       。(3分)

(4)如果这一天是农历十五,甲地的人们还需要等待约      小时才能看到东边天际升起一轮圆月。(1分)

正确答案

(1)南纬15°,东经30°(2分)

(2)6  18  13 西十(4分)

(3)44度 南纬75度及其以南地区 昼渐短,夜渐长(3分)

(4)12(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左侧是黑夜、右侧是白天确定通过甲、乙的是晨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就是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因此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纬15°纬线上。图中标注经度自西向东减小,标注的是西经,得到甲的经度为西经60°,甲点在赤道上,赤道上终年昼夜长短相等,地方时是6点日出,东经30°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点,就是太阳直射的经线。

(2)甲地地处赤道,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比甲地早12个小时,因此此时北京时间为18点;乙地在西经67.5°经线与晨线的交点上,说明乙地5点30分日出,日落的时间就应该是18点30分,昼长就应该为13个小时。北京时间是18点,西十区时间是0点,此时西十区至东十二区处于同一天。

(3)该日太阳直射在南纬15°经线上,上海大致在北纬31°,两者相差46°,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就是90°-46°=44°。太阳直射在南纬15°经线上,北纬75°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现象,南纬75°以南地区发生极昼现象。若极地附近极昼范围扩大,说明太阳直射点还在向南移动,南半球的白昼继续变长,上海地处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变化情况相反,故上海的昼变短,夜变长。

(4)农历十五,整个晚上都可以看到月亮,18点月亮在东方地平线升起,早上6点在西方地平线上落下,甲地目前为6点,所以再过12个小时看到东边升起一轮圆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如果图中C点的经度为1200E,那么图示时刻为北京时间6月22日  时。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纬度为       ,经度为    

(2)图中C点的夜长为      小时,B点的夜长为   小时。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       (填“晨线”或“昏线”)。

(3)描述这一天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分布规律:(2分)

正确答案

(1)4时 23.50N 1200W 

(2)8 12 晨 

(3)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试题分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两条相邻经线的经度差是300,C点的经度为1200E,那么1500E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经计算1200E的地方时应为4时;因此日是6月22日,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23.50N,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的经度为直射点的经度,经计算是1200W。第(2)题因C点的地方时是4时,又因C点位于晨线上,所以4时也是C点的日出时间,那么经计算C点的夜长为8小时;B点位于赤道上,所以夜长始终是12小时;因随地球的自转,经过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时,是从夜晚进入白天,所以应为晨线。第(3)题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这一天,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达最长,夜达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点评:本题考查光照图中地方时的计算、直射点的经纬度的判断、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分布规律,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掌握光照图中地方时为6时、12时的经线及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会描述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该活动号召大家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关上灯,并做出一个环保改变,同时动员身边的其他人也加入环保行列。2012年地球一小时的主题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从斐济开始,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城市率先熄灯,欧洲、美洲等国的城市紧随其后。全球上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这一个小时里,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

(1)当新西兰和斐济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是        ,图中5个城市中最接近正午的是         

(2)关于以上5个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5个城市均在大陆西岸

B.伦敦与雅典的气候特征一致

C.雅典和惠灵顿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近

D.莫斯科与旧金山昼夜长短变化一致

(3)当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家住北京的李华观察到太阳方位与该图大致相符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位于东半球和昼半球且昼夜等长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活动时间选择安排在当地时间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点30分至21点30分关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6时30分(2分) 莫斯科(2分)  (2)C  (2分)  (3)D (2分) (4) 20°W~142.5°E(2分) (5)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均在春分日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20点30分至21点30分均为黑夜,保证了熄灯活动的进行。(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地球一小时”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太阳的视运动、东西半球的划分等相关知识。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这五个城市所在的时区,新西兰和斐济位于东十二区,北京为东八区,根据时区间区时的换算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至少莫斯科不在大陆的西岸,排除选项A; 伦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雅典是地中海气候,故可以排除选项B; 莫斯科比旧金山纬度高,其昼夜变化幅度较大,选项D也可以排除。从图中不难看出雅典和惠灵顿的纬度数基本相当,只不过分属于北、南温带,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都等于黄赤交角的二倍=46052´。第(3)题,通过第(1)题的计算可知当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北京时间为16时30分,正值下午,太阳应该偏西偏南,故选D。第(4)题 东半球是指的200W向东到1600E, 进行该活动时应该正值春分日前后,各地都6:00日出,18:00日落,惠灵顿开始此活动时,通过时间计算昼半球的经度范围是37.50W向东到142.50E,取二者的交集即可得出答案。第(5)题,这一活动之所以安排在当地时间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点30分至21点30分进行,是因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均在春分日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全球各地20点30分至21点30分均为黑夜,保证了熄灯活动的进行。

点评:本题的关键点:第一是不同时区之间的区时换算。第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南北温带都等于黄赤交角的二倍,热带地区=一个黄赤交角+当地的地理纬度。第三掌握太阳视运动规律。第四东西半球的划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地球运动示意图,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坐地日行八万里……”,“坐地日行”实际指的是           ,“八万里”指的是       

(2)地球公转到位置②时,这一天是北半球的    (节气),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或慢)。

(3)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经过P点时,太阳直射点   

A.正向南移    B.正向北移 C.在南半球   D.在北半球

(4)每年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而我们非常寒冷;每年七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而我们非常炎热。请说明理由。

(5) 地球从位置④一①-②的运动过程中,荆州市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某日下午,在荆州中学放学回家的小明感觉到寒风袭人、夜色也比前些天更快的降临了……,此日地球运行的时段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正确答案

(1)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的赤道周长(2分)

(2)夏至   慢(2分)

(3) BD(2分)

(4)地球南北半球的热量差异是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的,我们位于北半球,一月初,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我们就寒冷;七月初,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我们就炎热。(2分)

(5)昼渐长、夜渐短    C  (3分)

试题分析:(1)地球自转产生了地面事物的运动。8万里即赤道的周长。(2)根据图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判断,②位置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判断为夏至日,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较慢。(3)结合上题分析,P位于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4)影响地面辐射的直接原因是太阳高度,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南北半球各地的热量差异。(5)图示④一①-②的运动过程为冬至日—春分—夏至日,故太阳直射点始终向北移,故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放学时寒风袭人,反映为冬季,而夜色降落更快,反映昼长变短,故判断为秋分日到冬至日的③—④。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轨道图上的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下一知识点 : 地球的圈层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的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