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甲图所示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反映的是北半球 (节气名称),此时地球公转到乙图中 处(填序号),公转速度是 (多项选择)(4分)
(2)甲图中a~d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为 。(2分)
(3)北京地区昼长大于夜长的时段位于乙图中的 时段。(2分)
(4)描述地球从④处运行到①处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情况。(2分)
正确答案
(1)23°26′S 冬至 ②AC
(2)d﹥c﹥a="b"
(3)③→④→①
(4)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昼夜平分)
试题分析:
甲图所示北极圈内为极夜现象,应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此时(12月22日)公转速度逐渐加快且接近最快。
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北京地区昼长大于夜长的时间是夏半年,即春分到秋分。图中①是秋分,②是冬至,③是春分,④是夏至。
④是夏至,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时间,之后至秋分,北半球各地昼在变短,夜在变短,到秋分昼夜平分。
读太阳照射图,完成下列填空(12分)
(1)从南北半球看,此图所示的是 半球,图中所示地区是 季。
(2)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其中AE线是 线 (晨线或昏线),其与赤道交点的时间为 点。
(3)写出该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4)这一天A地昼长 小时,E地夜长 小时。
(5)此时北京时间是 点。
(6)该图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
(7)此时,地球上以 线和 为界,分属两个不同日期
正确答案
(1)北 (1分); 夏(1分)
(2)晨(1分); 6 (1分)
(3)90°E(1分); 23.5°N(1分)
(4)12 (1分); 0(1分)
(5)14 (1分)
(6)66.5°(1分)
(7)90°W(1分); 180°(1分)
试题分析:
(1)自转方向逆时针是由北极上空俯视,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的夏季。
(2)根据自转方向,AE线为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为6:00。
(3)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图中经线可以判断,直射的经线为90°E。
(4)A点位于赤道,昼长为12小时;E点位于北极圈,出现极昼,夜长为0小时。
(5)根据90°E为12:00,可以算出北京时间为14:00。
(6)根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C点位于赤道,H=90°-两者的纬度差可以算出C点正午太阳高度为66.5°。
(7)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经线,根据90°E为12:00,可以算出0时经线为90°W。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
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点看是逆时针
正确答案
对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所以本题叙述正确。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况比较如下:
图中,abc为6月22日晨昏线的一部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点的地方时。
(2)说出该日地球绕日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3)说出该日后C地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4)据上图信息,在下图中,绘制出该日太阳光照情况(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正确答案
(1)16点
(2)越来越慢
(3)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昼变长(或夜变短)
(4)见图
(1)本题考查晨昏线的判读。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所以b点地方时为12:00,则a点地方时为16:00。
(2)地球公转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该日地球公转向远日点靠近,公转速度变慢。
(3)该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C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白昼时间逐渐边长。
(4)绘图注意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太阳直射点经度位于90°E,阳光位于左侧。
读“某区域图”,AB为晨昏线,甲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此时甲地刚好看到日落,流经甲地的河流注入某大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位于_______________半球,其流向是_______________。如果该河流位于西半球,则其注入的大洋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2)此时北京地区的昼长与武汉相比,北京地区的昼长_______________;如果甲地时间为当地时间17时,则北京地区的昼长约为_______________小时。
(3)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南 自东南向西北流 太平洋
(2)大于武汉地区的昼长 14
(3)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甲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说明位于40°—60°,自北向南纬度增加,说明甲位于南半球;据纬线及等高线走向可判断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若该河位于西半球,则位于南美洲,向西北则流入太平洋。在甲地可以看到日落,说明甲位于昏线上,据昏线与纬线的相交角度可判断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南纬40°附近,17时日落,说明此地此时昼长为10小时,与之相对的北纬40°附近的北京昼长则应约为14小时。甲地常年受西风控制,因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下图为日本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晨线,此刻北京时间为
3:40。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P地太阳高度为________;该日Q地昼长约为________。
(2)试比较图示季节P、Q两地降水差异,并说明理由。
(3)试分析富士山地区树种较日本其他山区丰富的原因。
正确答案
(1)0° 14小时
(2)P地降水量大于Q地。图中虚线为晨线,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应为夏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P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Q地位于夏季风背风坡。
(3)纬度较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条件好;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1)图中虚线为晨线,表明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此刻北京时间为3:40,Q地地方时约为5时,而Q地正好位于晨线上,故昼长约为14小时。P地在晨线上,太阳高度为0°。
(2)P地位于岛屿东侧,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丰富;Q地位于岛屿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因此P地的降水量大于Q地。
(3)富士山纬度较低,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条件好;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因而树种丰富。
该图中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这一天是_______日(节气),一般为每年的_______月_______日前后。
(2)按图所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_______。
(3)这一天,图中A、B、C、D四地中,白昼最长
的是_______,其白昼长_______小时
(4)这一天,图中A、B、C、D、E五地中,
白昼时间相等,正午太阳高度也相等的是_______。
(5)按图所示,此时西8区时间应为_______点
正确答案
(1)冬至 12月22日
(2)南回归线 东经90
(3 ) A 24
(4)C 和 E
(5)22点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1)图示自转方向呈顺时针表示图示为南半球;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内出现极昼,表示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2)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2时所在的经线,即图示昼半球的平分线,为90°E。(3)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越往南昼越长,A点出现极昼。(4)同一纬线上,昼长相等,正午太阳高度也相等。(5)结合前述,90°E为12时,则计算西八区的时间即可。
读所给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甲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乙图),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甲图中A、B、C、D,与乙图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时对应的是 点。
(2)与甲图中D点对应的节气是 日,判断该日昆明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3)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的总规律是 。
(4)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过程,在甲图中是从 点到 点的时段。
正确答案
(1)B (2)冬至日 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3)有太阳直射点分别向南北侧递减 (4)A B
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1)图示B表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表示北半球的夏至日,接近远日点,故公转速度较慢。(2)图示D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表示北半球冬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昆明出现昼短夜长。(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4)极昼现象扩大到北极圈的时间为北半球夏至日,故从春分A点到夏至B点符合。
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表示的是 月 日的光照情况。(1分)
(2)此时A点是 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昼长是 小时。(3分)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1分)
(4)图中ED线表示晨昏线中的 线。(1分)
(5)A点的地理坐标是 ,B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2分)
(6)C点的昼长是 小时,D点的夜长是 小时。(2分)
正确答案
(1)6 22
(2)15 B 18
(3)23°26′N,45°W
(4)昏
(5)23°26′N,0° 3时
(6)12 0
试题分析:
图中地球呈逆时针转动,应该是北半球。图中显示整个北极圈是极昼,应该是夏至日(6月22日)。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分别为6时和18时。图中弧线DBE为昏线,则E点的地方时为18时,A点与E点相差45°,差三个小时,A点在E点的西侧,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A点为15点。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A、B、C三点中,B点的纬度最高,白昼最长。B点正好在昏线上,此时的地方时为21时,也就是说B点21时日落。根据昼长=(日落时间-12)×2可以算出该地的昼长为18小时。
根据第(1)小题可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纬度为23°26′N;图中给出了180°,则A点所在的经线为0°,A点为15点,则45°W为 12点。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为昏线,由夜入昼的为晨线。
结合上题,A点在回归线上,经度为0°;B点的昼长为18小时(第2小题的结果),日出时间=12-昼长时间÷2,得3。
C点在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长12小时;D点在北极圈上,此时是极昼现象,夜长为0小时。
(11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A点此时是 点钟。
(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 前后的阳光照射图,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F点的地理坐标是 。(5分)
(3)此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了 个时区。此时以 和 的经线将地球分为两天。
(4)从B点行驶到F点,途经E点,即沿BEF行驶,沿途所行进的方向是先 ,后 。
正确答案
(1)3
(2)12月22日;(45°W,23.5°S)(2分);(90°W,23.5°S)(2分)
(3)21 ; 135°E 180°
(4)西南,西北
本题组为晨昏线问题的综合运用。一般可从图中获得基本信息,比如晨昏线的分布特征、自转方向、时间信息等等。根据本图的自转方向呈顺时针,为南半球。晨昏线特征:与极圈相切,南极圈内为极昼,判断时间为冬至日。
(1)根据晨线与赤道的交点C点的时间为6时,计算A点的时间减3个小时。
(2)此时表示冬至日,直射点的纬度为23.5°S,直射点的经度为E点所在经线的经度(45°W)。
(3)根据C点(135°W)的时间为6时,计算北京时间为23时,而东十二区时间为新的一天的3时,故北京所在为旧的一天。由于东十二区时间为3时,故新的一天所占为3个时区,故北京所在的旧的一天,占21个时区。此时,两个日期的分界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0时所在经线135°E。
(4)沿BEF航行方向:分解成东西和南北方向分析,与自转方向相反,说明始终向西运动,与南极点的距离,先变近后变远,说明先向南后向北运动,总结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