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

(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及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将如何变化?

正确答案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幅就变小;同样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幅也变小

(2)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范围就会扩大;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将在夏季时北移,冬季时南移,移动的范围较原来增大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如果该角度变大,则黄赤交角变小,反之则变大。(1)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变大,黄赤交角则变小,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范围就会减小。北京在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就会变小,冬至日时则变大,一年内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幅就变小了;同样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幅也变小了。(2)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变小,黄赤交角则变大,那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南北移动范围就会扩大。气压带、风带是随太阳直射的移动而移动的,所以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将在夏季时北移,冬季时南移,移动的范围较原来增大。黄赤交角及其变化产生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OB为本初子午线,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2)此时美国底特律(42.4°N,83°W)的区时为________时。

(3)此时地球上以________线和________线为界,分属两个不同日期。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5)D点此日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次日2

(2)12

(3)90°E  180°

(4)(0°,90°W)

(5)6∶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地球公转轨道图”,完成下题。

(1)图中四点分别表示北半球节气,指出其分别表示何节气?

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2)在表示夏至日图中分别画出赤道、晨昏线。

(3)图中四个节气之间表示四个时段如AB段、BC段、CD段、DA段,其中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动的是________,庄河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变大,变小)

正确答案

(l)冬至,春分,夏至。

(2)略

(3)DA,变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公转轨道图和某日太阳光照图(图11),完成问题。(每空2分,共14分)

(1)图甲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点是            ,时间是每年的         

(2)图乙中A点地方时为           时,B点太阳高度为          °。

(3)图乙中C点的地方时为           时,D点位于            时区,此时北京时间应为             时。

正确答案

(1)E,  7月初。

(2)12,  0°。

(3)12时,  西6区,   2时。

(1)在甲图中,A点是E点是远日点,在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慢;B点在近日点,在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

(2)图乙中A点在昼半球的中间,因此是12点,因此A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B点在昏线上,因此太阳高度是0°。

(3)A、C、D在同一条经线上,因此地方时都是12点;根据图乙中经度以及自转方向可知,D点所在的经线正对面的经线经度是90°E,所以D点所在经线经度是90°W,因此是西六区(12点),北京时间是东八区,之间相隔14个时区,时间差是14个小时,东八区在西六区的东边,东加西减,因此北京时间是12点+14小时-24=2点(次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右图为部分30°N的纬线,P为北极点, M、N分别为晨线和昏线与30°N纬线的交点,∠MPX=∠NPY=7.5°,PY为0°经线,此时纬度为80º纬线的某地,当地方时为0点时,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1)写出M点的经度数:M         (2分)

(2)此时,北京时间为       时;     小时后,全球处于同一天。(4分)

(3)30°N纬度的白昼长为        小时;该日M地的日出方向是         。(4分)

(4)此日,在80ºN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2分)

(5)请在图中绘出晨昏线,并用斜线表示出黑夜的范围。(2分)

正确答案

(1)172.5°E  (2分)

(2)2    18     (4分)

(3)13   东北  (4分)

(4)  20º(2分)

(5)见图(晨昏线1分,夜半球1分,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某极点上空的俯视图,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6分)

(1)该图表示的北半球节气名称为______________。(1分)

(2)上图三条线表示从A到B各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确的是_______。(1分)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与B点相等的地点纬度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D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气候,在该地气候形成中,_________________(洋流名称)起到了增温增湿的作用。(2分)

(5)图示半球范围内有两种陆地自然带在另一个半球缺失,其主要原因是____。(1分)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两图分别是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某一城市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10分)

⑴ 当阳光还未射进窗户,屋内已明亮,这是大气_______作用。

⑵ 当地球公转到_________(A或B)位置附近时,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

⑶ 在图上用箭头表示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⑷ 地球从A点开始运行,再返回A点,期间需用的时间是 _________,这叫一个_________年。

正确答案

⑴散射 

⑵ B

⑶画箭头(逆时针) 

⑷635日8时48分46秒 回归年

⑴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当阳光还未射进窗户,屋内已明亮,这是大气散射作用。

⑵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表面太阳高度角小,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前后。B为冬至日前后。

⑶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⑷地球从A点开始运行,再返回A点,期间需用的时间是635日8时48分46秒,为一个回归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甲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图甲所示为北半球       (节气日),日期为          。此时,地球位于图乙中的       位置附近,公转速度较       (快、慢)。

(3)A、B两点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是       ,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4)A地的地方时为       ,B地的地方时为       

正确答案

(1) 画图(逆时针)

(2)夏至日 ,6月22日,①,慢

(3) A,B,B.

(4)12点,18点

(1)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2)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时间为6月22日,节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在公转轨道图中位于①处,靠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3)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A、B两点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两者的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是B;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B点纬度高于A点,白昼时间较长。

(4)A点位于白天的中央,地方时为12:00;根据自转方向和经度差,可以算出B点的地方时为18点(或者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8),完成下列要求:(每空1分,共8分)

⑴下列各地中,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的地点是:(      )

A.(20°N,30°E)    B.(25°N,25°E)   

C.(23.5°N,60°W)  D.(40°S,120°W)

⑵ 在④处地轴上方绘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⑶画出③位置时昼半球、夜半球的状况(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⑷写出①②③④点的节气名称:①      日,②        日,

        日, ④        日。

⑸ 当地球公转速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它刚好位于公转轨道上的(     )

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①之间

正确答案

(1)A  

(2)略   

(3)略  

(4)①夏至   ②秋分   ③冬至    ④春分   

(5)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读亚洲地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A地自然带为_____     _______;F地自然带为_____     _______,引起A、F两地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2)北京时间2012年12月7日,地处         板块与        板块消亡边界的B地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地震属于       灾害,海底地震会引发      等次生灾害,使得灾情加重。

(3)C地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D地风向如图中所示时,浙江省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D风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E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______的作用。

正确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量

(2)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地质     海啸  

(3)寒暖流交汇

(4)昼长夜短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5)暖流 增温增湿

试题分析:

第(1)题,由图可知,A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F地纬度较高,气候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引起A、F两地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由于纬度不同导致的热量条件。

第(2)题,由图可知,B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为板块的消亡边界。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地震属于地质灾害,海底地震会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使得灾情加重。

第(3)题,C地是世界著名的渔场北海道渔场,其形成原因是地处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第(4)题,当D地南亚实行西南风时,北半球为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浙江省昼长夜短。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的。

第(5)题,E处洋流位于中低纬度海域大洋西岸,按性质分属于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涉及的具体考点有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一一对应关系、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渔场的成因、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其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本题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下一知识点 : 地球的圈层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的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