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运动
- 共13201题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问题。
(1)A、B两点此时是__________(日出还是日落),这一天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A、B的角速
度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3)图中从A到B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此时,江苏季节是______,节气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日落;90度;相等
(2)12;22;24
(3)昼变长,夜变短;冬季;冬至
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划分昼夜的分界线是_______线。(晨线还是昏线)
(2)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
(3)A、B、C、D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此时太阳高度为0°的是_______。
(4)如果上图所示季节再过半年,那时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昏
(2)冬至
(3)D;A
(4)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读下列相关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中,O点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观察者所在地的地平面上四个方位,E、F为观察者在二至日观测到的正午太阳位置,其中OE⊥AC。
(1)图中地平面上A、B、C、D四个方位中表示南方的是 ,O点的纬度是 。
(2)若位于O点的观察者测得某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 °34 ′,且当天日落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8 点16 分,据此可推算出观察者所在地的经度是 ,当天日出的北京时间为 。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 。
(3)在图中画出冬至日下午15 :00 时,O点观察者影子的大致延伸方向。
正确答案
(1)A;23 °26 ′N
(2)116 °E;6:16;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位于BOC 象限之内。
材料一: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在西昌航天中心开始发射,19时成功升空,按原定计划开始了月球之旅。下图为10月6日嫦娥二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情况。
材料二:
下图为“嫦娥二号”发射时以极点为中心的昼夜分布情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阅读以上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图中包含了几级天体系统________。(填字母)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材料二图中各点,最接近“嫦娥二号”发射时间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①
B.②
C.③
D.④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接近________。(填字母)
A.2°N
B.4°N
C.1°S
D.2°S
4.“嫦娥二号”大约发射几小时后,全球各地的日期都是10月1日________。(填字母)
A.12小时
B.1小时
C.5小时
D.17小时
5.火箭点火成功,火箭升空后向偏东南方向飞行,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可借助地球自转线速度,减少发射所需能量
B.使卫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
C.便于地面观测与控制
D.有利于卫星获得太阳辐射能
正确答案
1、B
2、C
3、D
4、B
5、A
读图 “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图一中地球从乙到丙时太阳直射点向______方移动。从丙到丁阳光直射在______ (南或北)半球。
⑵图一中ABCD四处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处,此时的日期为____________。
⑶地球南极和北极比较,极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__极,原因是____________。(提示:地球公转的速度对时间有影响)
⑷当地球光照如图二所示时,则其在公转轨道中应位于图一中的______,(甲乙丙丁)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⑸图二中此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时。
正确答案
(1)北 北 (2)A 1月初 (3)北此时地球在远日点附近,昼长夜短,与近日点相比,此段时间公转速度最慢,自转圈数较长,因此极昼时间较长。 (4)乙或丁( 0°,180°)(5)8时
(1)从乙到丙为从春分到夏至。(2)注意“1近7远,近快远慢”(3)北极发行极昼时,地球公转速度慢,所以时间长,(4)图二表示的为二分节气(5)图二中180°为12点。
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10分)
⑴此时悉尼是 季,再过三个月,B点的昼夜情况是 。
⑵此时A点是 点钟,A、B、C三点白昼最短的是 ,昼长是 小时。
⑶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⑷A的地理坐标是 ,B点的日出时间是 点钟。
⑸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坐标) 。
正确答案
(1)冬 昼夜平分 (2)15 C 12
(3)ACB CAB (4)A(23026‘N,00) 3:00 (5)(23026’N,450W)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断。(1)图示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判断为北半球,图示北极圈内为极昼,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南半球为冬季;再过三个月为秋分日,则全球昼夜平分。(2)结合自转方向,图示C点的时间为6时,计算A点时间为15时;图示为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纬度越高,昼越长;纬度越低,昼越短。(3)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自转线速度的规律: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4)图示A点所在纬度为北回归线;所在经线与180°经线相对,即为0°经线。B点的日出时间即为180°经线的地方时,计算得3:00;(5)结合图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经线即图示的昼半球平分线为45°W。
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日晷(gu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一端指向正北、另一端指向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晷盘分为上晷面和下晷面,晷盘上下两面均标有时间刻度。
现拟在嘉兴一中(30.5°N,120.5°E)科技馆门前建造一座赤道日晷。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59.5°,使日晷晷盘与赤道平面平行。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日晷面的晷影也慢慢的_____________移动。从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晷
针的影子投影在_________。(上晷面、下晷面)
(2)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在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____时。此时,在古代的计时标准中属于____时辰。
(3)夏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______。
正确答案
(1)自西向东;下晷面
(2)12 ;午时
(3)83°
读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_________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_。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__________段。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昼长_____________小时,E昼长_____________小时。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_____________季节。
正确答案
(1)6月22日;45W、23°26′N
(2)bc
(3)15时;6时;21时;12时
(4)24;12
(5)秋
图中O为南极点,MA为晨昏线,M为晨昏线与纬线(70°)相切的切点,且与经线B相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后完成:
(1)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某地(114.5°E,30.5°N)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__地方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0°S、60°E (2)39.5° 15时38分
此题主要考查提取信息及读图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可知,MA为晨昏线,且与70°S相切,B经线通过切点,地方时为0(24)时或12时;由于阴影部分与其他地区日期不同,可判断B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或24时),而另一日期界线为180°经线;图示为南半球图,地球顺时针旋转,可知B所在经线为120°W,与之相对应的60°E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B经线地方时为0点,位于夜半球,可判断此时70°S以南为极昼,太阳直射20°S。据以上内容,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和地方时计算公式,不难得出其余答案。
.读图8,该图表示的为40°N线上某地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的太阳高度及昼夜变化(夜弧在地平线下),填充并回答下列问题:(5分)
(1)A、B、C三条太阳升降路线中,代表6月22日的是 。
(2)C路线所表示的昼夜长短是 。
(3)B路线,太阳从 方向升起,从 方向落下。
(4)如果∠2=50°,那么,B线表示正午太阳直射 (纬线)。
正确答案
(5分)(1)A (2)昼短夜长 (3)正东 正西 (4)赤道
(1)6月22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所以,代表6月22日太阳升降图的,应是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因为图中用数字1、2、3代表的三个角分别代表C、B、A三条路线中的太阳高度,三个角中∠3最大,也就是A路线是代表6月22日的太阳升降路线。 (2)太阳高度角最小,应是12月22日太阳升降路线。从图中可以看出C路线昼弧短于夜弧,所以C路线表示昼短夜长。(3)太阳东升西落,第(3)小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4) 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求的B线表示太阳直射赤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